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书笔记 |《历史三调》柯文:历史是谁的历史?

历史学家与翻译家一样
必须熟悉两种语言
就我们的情况而言
即现在与过去

豆瓣上有一个短评说「近代史绕不过去的两本书是《天朝的崩溃》和《历史三调》」。

今年四月,我读了《天朝的崩溃》,非常喜欢,五星好评。于是在看到这条评论后,我立刻决定要读读这本《历史三调》。而在读完全书的此刻,我毫不犹豫地献上又一个五星好评。

作者 柯文

初见本书时,我对书名是疑惑的。

“历史三调”的“调”字该作何解?是三次调查了某段历史,还是对历史进行调解或调和?

其实都不是。

这里的“调”译自英文单词“key”,中译取其“乐曲的音调”之意。同一段历史,往往因其讲述者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音调,或曰不同的样貌。作者认为过去在成为历史时有三种调子,分别是被历史学家重塑的过去、人们直接经历的过去以及被神话化的过去。

同时,“key”还有解决问题的关键、开门的钥匙之意。要完整地了解一段历史,重塑历史、直接经历和神话化是三条非常不同的途径,但三者之中没有哪一条的地位一定比另外两条高,三者都是探寻历史的真相和意义的关键钥匙。

既然提到事件、经历和神话这“三调”,那么本书就很自然地分为三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历史学家的“局外人”视角,尽可能客观地讲述了义和团的起源、发展和结局,并探究了其历史意义。这个部分只有短短一个章节,凝练而完整,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可以让历史小白如我迅速地对“义和团起义”这个事件有一个明确的全局性把握。

第二部分则不同,作者通过大量引用当时身处事件中的人的信件、日记、访谈等一手资料,并考察当时的揭贴、照片、画作等历史文物,极其详尽地再现了时人眼中的义和团运动,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甚至猎奇的历史细节。中国教民、拳民、普通百姓、官绅、外国传教士、外国和中国的军人和官员等不同群体发出的声音,共同构成了混乱而复杂、充满忧虑和不确定性的乐章。

第三部分是我认为最精彩的一个部分,作者通过分析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后的反帝斗争时期和文革时期这三个历史阶段中“义和团”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发生剧烈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向读者解释了何为历史的神话化。神话制造者有意或无意地牺牲了历史的复杂性、细微性和模糊性,从历史中找出一些个别的特点或片面的模式,把它们当作历史的本质,使之为政治、意识形态、自我修饰和情感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服务。

作为经历的历史是对过去的重现,作为神话的历史是披着历史外衣的对现在的讲述,而历史学家要做的则是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正如作者所说:「历史学家与翻译家一样,必须熟悉两种语言,就我们的情况而言,即现在与过去。」

这是一本既有术、又有道的书。

一方面,它围绕1898至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做了非常全面且具有启发意义的考察;另一方面,它显然已超越了近代史、专题史的局限,展现出一种具有世界性、普遍性的历史哲学。

就如解剖台上的小白鼠,借助对它身体的剖析,我们得以理解普遍的生理构造;同样地,借助对“义和团”的剖析,我们得以看到普遍的历史研究的规律。

首先,历史出现“三调”的现象并不鲜见。「重塑历史、直接经历和神话化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事。」

在考察事件时,我们发现历史学家重塑历史时总是遵循普遍性的原则,即力图打破时空的局限性,从已知结局的视角理解其前因后果,并在更广泛的历史长河中为这个事件赋予意义。例如,只有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结果之下,义和团运动才被赋予重要历史转折点的意义,正如广岛原子弹事件的特殊意义,只有在二战结束后才被凸显出来。

在考察经历时,我们发现义和团运动中的许多要素,如宗教与法术的运用、排外情绪的沸腾、谣言的流传、杀戮与恐惧等,在世界各地历史上的群众运动中都普遍存在。而多重动机、矛盾情绪等复杂的心理和文化现象,同样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历史之中。塞勒姆“猎巫”事件便在许多方面与义和团运动如出一辙。

在考察神话时,我们还会发现对历史的神话化的处理模式在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且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某些契合现代精神的特殊主题,总是被简化、夸大和刻意拔高,使它们成为现在的能量源泉,使得现在和过去能够互相确认和证实。哥伦布发现美洲就是一例。

这本书关于历史神话化的部分,给了我极大的触动,甚至让我对以往的阅读经历进行了反思和有效的解释。

当初阅读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时隐隐的不适感,似乎就可以用“神话化”来解释。

这本书就是典型的神话化的历史作品。

茨威格用他昂扬如歌、激情洋溢的笔触,塑造了十四位立于历史节点上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经历显然被极大地神话化了,并且具有极强的西方中心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同时缺失了事件中印第安人等其他人种和文化的视角。

这些神话性形象都有其“真实的”一面,也确实符合某些真正的历史事实。但是,这些形象所反映的事实是主观的、片面的和极不完善的。

一百年前的西方人所塑造的神话,与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我,显然不够契合。

于是便不难理解我在当年的书评中为何会发出如下感慨了:「不知为何,文辞越是华美、越是煽情,我的内心深处却越难以有共鸣。总有一个声音冷冷地说,他书写的不是历史,只是他的思想。」

茨威格 《人类群星闪耀时》

另一个让我切实感受到“历史神话化”现象的便是教科书了。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第7课的开篇便开宗明义地定性「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其后,也是着重突出其反帝反侵略的正面形象,再用“落后性”和“迷信色彩”概括了它不值得赞扬的一面。

这是非常典型的神话化,消解了历史本身的复杂性、细微性和模糊性,其主旨不在于解释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利用义和团的历史来赋予当下的意识形态以正当性和流畅性。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截图

我在读《天朝的崩溃》时考察过的此教材中鸦片战争的部分,也存在同样的“神话化”。一方面,历史人物被脸谱化,一边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英雄,另一边是以琦善为代表的奸臣;另一方面,课本避而不谈双方实力的对比,反而渲染出一种广大人民和部分爱国将领英勇抵抗,却因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而失败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天朝的崩溃》的作者茅海建先生就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主流历史书(包括课本)中已定性的鸦片战争历史进行了详尽的考据和反思,尽其所能地将神话还原为历史的本来面貌。

历史神话作为一种自发的情感需要和一种不可避免的文化渗透,其存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尽管如此,以“真实历史”面貌出现的“历史神话”,在我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比我预想的要大得多。因此,多一些对“神话化”的警觉,总归不是坏事。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书笔记 |《历史三调》柯文:历史是谁的历史?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