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关河万里思——元淳和她的诗

亲情是岁月里最煦暖的风,它温馨可感,甘美怡人。在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它能够让我们鼓起继续前行的勇气;在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它能够让我们拥有重新振作的信心;在我们彷徨迷途的时候,它能够让我们看到指引方向的星光。而更多的,则像润物无声的细雨,像茫茫黑夜中的烛光,像大雪纷飞时的炉火,带给我们希望、安慰、甜蜜和宁静。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最看重亲情的。而亲情,也便无限可能地表现、渗透于诗歌之中。这中间,女性诗人也不例外。相比男性诗人,她们对亲情的观察、写作角度往往不同,这是由她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状态所决定的,也是由她们敏感多情的心灵所决定的,更是由她们看待世界的不同眼光决定的。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据《全唐诗》记载,这是一个七岁女孩所写的诗,女孩是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大概这个女孩虽然年幼,但已有才名,所以武则天召见她然后框定内容一试,而她果然才思敏捷,出口成诗。虽然她不一定有过“送兄”的经历,但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她,却将那份送别亲人时候的感情表达得恰到好处:愁云初起,天气黯淡,长亭相送,黄叶飘零,将离情寓于秋天凄凉之景;雁飞成行,人却异于雁,兄去妹留,各自孤单,已有悲怆的人生况味包含其中。中国文化为早熟的文化,这种早熟也表现在对人生悲凉的过早体验上。唯其如此,这首看似简单而真纯的诗才得以流传千古。

元淳,是晚唐僖宗时的一位女道士,虽然她出家了,但那份亲情却是割不断的,她留下的一首诗足可以说明一切:

旧国经年别,关河万里思。

题诗凭雁翼,望月想蛾眉。

白发愁偏觉,归心梦独知。

谁堪离乱处,掩泪向南枝。

这首诗名为《寄洛中诸姊》,从题目看,她的家乡应该在当时的洛阳,或者她因为出家而到了别地,或者她出家之后因为某种原因而到了别地,因为思念还在故园的姐姐们,而写了此诗。

首联说她离开洛阳已有几年了,相隔万里,经常回望故乡,思念不已。“经年”,一般作经过了一年解,但有时也解作多年或好几年。从与“万里”的对偶和后文的“离乱”来看,大概时间要长一些。“万里”表示距离之远。怀念家乡的亲人,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情感,但因为这两个词的运用,就显得格外沉痛了。

颔联书写她漂泊在外想念姐姐们的情况。第一句承前面的“万里”而来。既然路途如此遥远,那么写的诗歌只能通过大雁来传达。这句话写得很是高明,展现出作者细腻而幽微的人生感受:她不说抒发思念之情的信难以传到姐姐的手里,而说只有凭靠大雁传信,这种“有”等于“没有”,更见伤感。第二句中用了传统的表达思乡的意象——月亮,因为思念的对象是姐姐们,所以,看到弯弯的月亮,就马上联想到姐姐们与月牙相似的“蛾眉”。同时,又用“蛾眉”借代姐姐,构思很是巧妙。

颈联扣住夜晚来表达强烈的怀乡之情与羁旅之思。“白发愁偏觉”有两重含义:因为思乡而不能归去,于是内心充满了忧伤,连头发都早早地白了;因为深浓的忧愁,很容易在晚上惊醒过来,更催生了白发。“归心梦独知”一句简直是神来之笔。渴盼回归应该主要是自己的内心知道,但却说是只有梦知道,这就突出了思乡之情的强烈:不断地形诸梦,想避免也避免不了,根本不由人来控制。这一联写得很是凄楚,很是悲凉。

尾联揭示了造成她漂泊在外、不得归去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唐代末年的战乱。由于战乱,即便她思乡若渴,却不能回乡与亲人团聚。“谁堪”,就是谁能忍受,也就是谁都不能忍受,自己同样忍受不了。这一句,一下子把诗歌的意境扩大了,把主题深化了。原因就在于她的思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乡,而是遭遇乱世之时的思乡,她的思念来自这里,她的痛苦也来自这里。说到底,是时局造成的。在这样的时局中,一个弱女子,所能做的,就是“掩泪向南枝”,就是悲伤地哭泣。在哭泣中消解,在哭泣中释放,在哭泣中倾诉。“向南枝”用了典故。《古诗十九首》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诗句,后来常用“南枝”代指故乡。对着故乡的方向而哭,以此为结,留下无限的悲怨。

像这样的女性,她虽然出家了,但并没有告别红尘。她仍然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当那份扯肝扯肺的思念充溢她的心胸的时候,她还是首先想到了亲人,想到了过去与她一起欢乐、一起交游的姐姐。于是,她的痛苦有了一个可以交代、倾吐的对象,在这样的交代和倾吐后,一个人的压抑、酸痛才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从而再次面对残破的生活。这同样是亲情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在你最悲伤、最无助的时候,你的心里最早出现的那个人是谁?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关河万里思——元淳和她的诗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