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书笔记 |《留住手艺》盐野米松:传统手艺的生机

在这些离我的生活已十分遥远的
手工艺人和他们的造物身上,
我看到了一种
工业流水线产品所不具备的生机。

「我是怀着一颗憧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

本书作者盐野米松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踏上了老手艺的探寻之路。

他花费三十多年时间,走访了三百多位传统手艺人,先后出版了二十余本关于手艺人的书。

盐野米松出版的关于传统手艺的书

这本书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技艺传承以及工艺流程和诀窍。

「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那里边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还包涵了这个文化的历史。」

《留住手艺》的采访笔记

首先得承认,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太好。

十六篇访谈的主体部分是手艺人闲聊般松散的口述,文笔非常纯朴,结构上也缺乏逻辑,同时也欠缺深度。

附录中说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听写体”,「用他们(手艺人)的语言讲述他们自己,而我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发现者、倾听者、记录者和整理者」。

这也许达到了真实还原的效果,给了淡出现代生活的传统手艺人一个发声的机会,但对读者而言,阅读一篇篇琐屑凌乱、欠缺打磨的文字,实在很难成为一种享受。

不过,这是一本足够令我长见识的书。

书中的手艺人大多从事制造木船、手编器皿和布匹纺织行业,但每一位手工艺人的作品都是充满个性、因地制宜的。

同样是造船,在不同的地方,为适应当地水域的特点,高濑舟、鲨舟和平田舟的式样与制作方式都有着不小的差异。

同样是编制筐盒,筱竹、槭树、野葡萄蔓、柳条和山樱树皮在不同的匠人手中,化作形态各异、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器具。

同样是纺布,经过一道道复杂到令人发指的工序,藤蔓的芯变为洁白剔透、光泽熠熠的葛布,从芭蕉树的茎上拉出的“丝”化作凉爽透气的庆典服装,从椴树树皮中抽取的纤维也成为高档挺括的“椴木织”和服腰带。

在这些手工艺的细节之中,也充满了智慧和巧思。

造木船时,往木节的地方钉入竹签,竹子遇水膨胀便能填满木头的缝隙,就能防止浸水。

在揉荞麦面团的木盆内侧,刮出鱼鳞般的表面,面就不容易粘在盆上。

选用含有驱虫效果的特殊成分的柳条编行李箱,装衣服就不会被虫蛀。

用于海航的鲨舟,船体用百来个木楔固定而不使用铁钉,就能避免海水腐蚀铁钉导致的危险。

这些质朴踏实的工匠们,他们口中没有弘扬文化、保存遗产之类的宏大叙事,也没有被过度吹捧的所谓“匠人精神”的虔诚感或神圣感。他们只是在认真地活着,专注地做好一件件必须有人去做的事。

他们甚至对自己的技艺怀着略显卑微的态度:「我这么个船匠有什么资格能登上书呢?」但同时又对自己所造之物充满自豪:「我的船是绝不会漏水的」,「我的船轻松地逆江而行」。

与身处原子化的社会中螺丝钉般的我们不同,他们的踏实和自豪,也许正是来自于亲手制造出物件时,所体会到的完整的价值感吧。

在这些离我的生活已十分遥远的手工艺人和他们的造物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工业流水线产品所不具备的生机。

但同时,这种生机似乎正在断绝。

工业量产的低成本和消费主义的鼓动,无疑使大部分人走上了使用一次性工业产品的道路,方便、便宜、替换成了主旋律,而修理、缝补等词汇则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于是「可以用一辈子」「用上一个世纪都不成问题」却耗时耗财又耗力的手工制品也渐渐没了传人,步入历史。

手作在分岔路上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悄无声息地消亡,比如只能作为历史见证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柳编行李箱,要么变为奢侈品甚至艺术品,比如变小了一号、从农具变为装饰的簸箕。

作者也深知:「社会的变迁势必要使一些东西消失,又使一些东西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惯性。」

尽管如此,匠人和他们的手工艺品,也许可以成为一种启发,让我们可以追求更人性化的工业设计,更不易损耗、容易更换配件的工业产品,更理智的消费态度,以及更本真的对物品的珍视和爱。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书笔记 |《留住手艺》盐野米松:传统手艺的生机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