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浅析吉卜林的《基姆》 -恢弘的时代背景下暗流涌动

恢弘的时代背景下暗流涌动

虔诚的信仰之旅后涅槃重生

——浅析吉卜林的《基姆》

李春磊

《基姆》是英国作家吉卜林获诺奖的小说。小说画卷般地展示了印度的世俗人情、种姓制度和多种文化的交融。在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际的印度正是英俄“大博弈”的时代,恢弘的时代背景于故事中暗流涌动。这是一次叩问心灵的神秘之旅,一个不会结束的成长故事,更是一部书写历史的文学经典。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一起来了解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种姓制度及主人公的信仰追求,进而来领略这部作品的丰富内涵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时代背景

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际,印度正处于英俄争夺印度的“大博弈”时代,小说就是以这样的历史大背景来叙述的。“大博弈”, 即the Great Game,指英帝国和沙俄为了争夺中亚控制权展开的战略角逐,这个词正因被吉卜林用在《基姆》中而广为人知。“大博弈”看似不经意的一个词,却贯穿了整部小说,如小说里的“博物馆”,“参参玛大炮”,基姆的身份、肤色、语言、习惯,吉姆与印度人的关系,以及喇嘛的出现等都与“大博弈”有关。

“大博弈”是英俄两大帝国的博弈,还可以说是两国众多间谍之间的博弈,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英俄两大帝国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又如履薄冰的勘探、间谍、军事与外交的博弈。他们的身份涉及广泛,上至外交官,下到普通士兵的孩子,或者是想达成自己愿望的被殖民地的贵族王公等。小说中的麦哈布·阿里、基姆和印度边境线上的俄法两国的活跃分子,都是大博弈中间谍人员的缩影。基姆和麦哈尔·阿里截获俄法间谍要传出去的秘密文件,就是这场博弈的一部分。他们都是接受过专业的培训,要接受各种考验,之后投身其中,他们不断探索,以朝圣者、马贩子等身份搜集、传递重要情报。

有读者疑惑,为何书中提及的“大博弈”,一直没有详细的、动人心魄的场面描述,有种失落感。当时英国在全球大肆侵略扩张殖民地,就像“黑社会老大”一样横行霸道。基姆就是作家吉卜林的缩影,他就是英国殖民于印度150多年的殖民者的后代,小说的开头说基姆虽然是英国人,但是地位是最低下的,基姆渴望印度人眼中“英国老爷”的身份认可,同时他对印度的文化也不排斥,作为吉卜林,背负这样矛盾的身份和心理,不便光明正大地去叙述英国和他国的博弈过程,不便直接描述那不符合道义的侵略行为,况且小说发表时两国的博弈还没有停止,所以吉卜林把“大博弈”隐藏在基姆和喇嘛关系之下的叙述是被理解和接受的。

其实真正的两国大博弈,野蛮、血腥、暗杀、暴力等屡见不鲜,很多人为此付出生命而找不到骸骨。英俄的贪婪,疯狂的侵略给印度等中亚国家带去了严重的灾难。殖民者的大炮不知摧毁了多少城池,他们的铁蹄不知践踏了多少肥沃的土地,疯狂的殖民不知剥夺了多少无辜民众归家的路。当时的英国真的是“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种姓制度

小说中多处提及“种姓制度”, 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基姆认识的一个油头粉面的年轻人送给基姆一套印度服装,那原是印度低种姓穿的”,“基姆自诩能一眼看出每个人所属的种姓阶级”。可以说种姓制度决定了印度的社会现状。

关于种姓制度在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种姓制度随之产生。种姓制度从高到底分别是:“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还有一种是等级之外的“贱民” 。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印度人高低贵贱的身份取决于出生在哪个阶层。他们虽然生在一个国家,高种姓人的生活犹如在天堂,低种姓人却似活在地狱。无论哪个种姓在殖民者英国人的面前,他们的地位都是卑微。所有的印度小孩都必须滚下‘参参玛大炮’,但是基姆可以骑在上面,因为大炮是英国的,基姆是英国人,基姆在印度有着高贵的身份。

因为种姓分级十分严苛,造成了低种姓民众的生活更加不堪。小说中几处人物的描写都体现了这一点,如吸毒的姨妈、帮助化妆的妓女等。在印度据说高种姓的土王们有500多个,他们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各有土地,他们的生活比较优渥,很多土王想借助国外的势力把自己“扶上马,再送一程”,小说里“大博弈”的参与者麦哈布·阿里,是位“巴布”,就是其中之一。基于这样的混乱局面也就给外国间谍提供了生存和壮大的土壤。小说中被基姆截获的俄法间谍的“材料”,就是印度某些高种姓贵族与俄法等国秘密联系的“战略文件”。

由此看出,印度高低种姓的严格划分,致使社会四分五裂,国人不能团结一心、一致对外,以至于为异族侵略提供了有利条。印度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被外族侵略征服的历史,这也是为什么印度被殖民了两百年左右,也就理解了基姆在印度的“窘境”,他生长于印度的混乱之中,他熟悉种姓制度,但不属于任何种姓阶层。

基姆与喇嘛

个人感觉基姆是年轻的西方文化的代表,喇嘛是古老的东方文化的代表。

主人公基姆既是佛教圣人的门徒,又是英国政府的间谍;他既是殖民地的印度人,又是作为殖民者的英国人,他的身份不断变换,因为他的父亲生前是驻印度士兵,他的母亲是印度低种姓人。一个“象征着转型中的小印度——东方和西方畸形杂交产物”的基姆,站在青春期门槛上的他,既是一个熟悉自己国家的孩子,也是一个成人世界里的新人,为了自身价值的体现,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需要某种途径,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追求自己的梦想。

年老的西藏喇嘛,他精通如何解释古老的东方智慧。喇嘛的出现,我理解为吉卜林假定的一个理想的物质馈赠者和灵魂的引领者,他是古老、博学、容忍、接纳、智慧的象征,其实喇嘛身上有佛祖释迦摩尼的影子。喇嘛与基姆的关系既是师徒,还像密友,又似亲人,他们俩人是互相依托、互相帮助、互相成全。

基姆一直随身携带他父亲留给他的遗产——父亲的共济会入会证和退伍证,还有基姆的出生证明。他能说一口流利的印度语,对于他的母语——英语,却说得很蹩脚。基姆到处流浪,混迹于印度社会各个角落,成为了他生活圈子里的“世界之友”和“星辰之友”,他机敏、聪慧、善于伪装,更喜欢游戏,使他成为了间谍的合适培养对象,基姆也乐在其中。年幼的他就出色地为化身为马贩子的间谍麦哈布·阿里送达了重要的情报,基姆也因此找到了父亲遗言中的能给他带来好运的绿地原野上的“红牛”——驻印度的英国部队,基姆也因此被确认了作为军人遗孤的身份,被训练成为专业的“捕风者”,而他的学费却是喇嘛出资的(个人理解为这费用就是作者暗指的东亚被掠夺的资源)。基姆由此他得到了英国情报机构的赏识和重用,成为“大博弈”的一员,有了价值感、归属感。他虽然出生并成长于印度,但此时的他不想属于印度,能得到大英帝国的认可,哪怕他躺在“枪口”之下,那也是他作为英国白种人的高贵荣耀。

在小说的中间部分,有很多基姆和喇嘛互相帮助的描写,二人的师徒关系也相处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化缘食物,还是寻找栖身之地;无论是徒步行走,还是共乘火车;无论是喇嘛为基姆交纳学费,还是基姆为师傅洗脚等描写,都成为了“大博弈”时代背景下一抹温情的色调,让小说在暖流中舒缓前行,以至于读者被师徒二人的深厚情谊而感动。其实这些描写也是为了基姆接近自己的梦想目标而做的铺垫。

在小说的最后,作者用了暗喻手法和抒情性的描写,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深度思考。

“基姆胜利了,但是他病了,他看到了一架空荡荡的牛车立在土坡上,一棵稚嫩的菩提树长在土坡后头……”

“大地母亲恢复基姆心中的平和与安宁。”

“基姆从深沉的黑甜香中醒来,喇嘛在一旁打着响指为他驱魔……喇嘛也帮助爱徒寻得了解脱之道。”

这些描写,与其说是主人公在市井之中的神秘与冒险,不如说是师徒二人超于世俗背后的信仰与追求,映射出基姆从内心的矛盾中走向了自我救赎之路,在喇嘛的“点化”下,他从病痛和沉睡中苏醒,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箭河”,那河水汹涌而出,冲洗他身体和灵魂深处的罪孽,他从罪孽的深渊中逐渐升起,逐渐远离贪欲——侵略、血腥、暗杀、自我的虚荣……

山坡上的那棵菩提树犹如一束光,使基姆顿然醒悟,心灵受到了洗礼,明白了自己要的是什么。作为印度人,基姆不想再看到侵略、暗杀和血腥,不希望有“大博弈”;但作为大英帝国爱尔兰国籍的基姆,他又希望西方的先进文化能影响并改变印度的混乱与落后,希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其实这种矛盾的心理也是作家吉卜林真实的内心写照,以此能改变自己尴尬的身份和混乱的生活状况。

纵观历史,无论是哪个朝代,只要有侵略,就有苦难伴行。无论是被殖民两百年左右的印度,还是现在的阿富汗、伊拉克,硝烟下的残垣断壁、骨瘦如柴的儿童、流离失所的难民都是触目惊心的惨状。在侵略者枪炮下的芸芸众生,就似旷野里的一株株小草,不堪一击。历史的大潮从未停止波涛翻滚和暗流涌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无论是基姆还是喇嘛,都不做罪孽的策划者、参与者,便是普度众生。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今天,全国人民能如此安好地生活,是何等幸福啊。让我们共同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吧,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没战争的年代,而是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国家。释迦摩尼说:“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愿世界和平、世人皆得偿所愿。

作 者 简 介

李春磊 主任医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阿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阿城作协女子读书会会长。喜爱阅读、写作、旅游、摄影。作品在多家期刊发表,有文章被《书香社会·阅读人生——主题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集》收录。作品多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浅析吉卜林的《基姆》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