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在光与影的世界

陈思盈:在光与影的世界

2006年以前,漯河还没有像样的电影院的时候,我常常会为看了一场电影而在周末跑到郑州,看一场电影、住一个晚上,逛逛夜市、吃吃小吃、买一些二手书,然后在第二天拉着一皮箱书回到漯河。那时,漯河也没有像样的书店,我常常会为了参加一场读书会或是买一本书而跑到郑州和其他的城市,然后再坐车回来。后来,还会为了看一场德云社的相声演出、为了到798艺术中心看看而趁周末坐高铁跑到北京、为了吃上麻辣香锅而跑到许昌的胖德红生活广场……

有人总是说我矫情——矫情,不是一件坏事,这是我永远努力、远离狼狈、闪闪发光的内核;这是我平凡生活中的仪式感,是一望无际的柴米油盐海洋里的一盏灯塔。

有了这内核,有了这灯塔,我们的人生便充满了无尽的希望。

我不喜欢在电视上看电影,因为音响效果、画面感都没有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看着让人有感觉,那光与影的交织感,电视上的放映效果远远达不到;我不喜欢很多人在一起看电影,尤其是文艺片,因为有很多的细腻情感、留白画面是需要静静感受的,有些眼泪是需要默默流的,有些镜头是需要独自品味的。

2010年以前,郑州农业路上博物馆隔壁的奥斯卡影厅是留下我身影最多的影厅。

那时,我常常独自买上一张电影票、一杯饮料、一份爆米花或其他零食,默默地走进影厅。选座位时,我总是选最后一排离别人很远的角落,因为坐在这里不用担心被人打扰、不用担心后面有人踢自己的椅子、不用担心周围人的果壳声和拆包装纸发出的簌簌声打扰自己。也许是精神上有洁癖,我讨厌正看得入神时后面有人猛的踢到椅子时的那种不适感,讨厌其他观影者在周围窃窃私语时的那种肆无忌惮感,讨厌有人剥果壳类零食或拆塑料包装时的那种噪音。

一旦坐在属于我的座位,我就成了自己的王者——在独自观影时,我可以是影片中的任何角色,能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转换,能敏感地觉察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甚至能从影片人物的眼神变化中预示剧情的发展。我愿意独自流泪而不被别人看到,不需要旁人的安慰,不需要有人来旁白,不需要有人来理解,那一刻,我的灵魂是升在半空中的,是不接地气的,是旁若无人的,是孤芳自赏的;那一刻,我的世界是不想被人打扰的,是和剧中人融为一体的,是和编剧、导演、演员精神契合的;那一刻,在光与影的世界,我是自己生活的导演,也是自己生活的编剧,更是那个最好最出色的演员。

大数据时代,人在网络面前变得赤祼祼,没有隐私可言。这时候,孤独就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在看不见的无数网络信号交叉的空间里,很多时候,如果离得太近,反而是信号盲区,反而更接收不到信号。

默默观影是这享受里最惬意的一种,一部好的影片反复看,也是顶顶惬意的享受。

若干年前上演《山楂树之恋》,我看了整整三遍。第一遍是和我家先生一起在影院看的,虽然这片子适合情侣一起看,但我仍觉得旁边有人而不能旁若无人地享受。所以我又独自在电视上看了两遍,细细咂摸里面的一些细节。尤其是看到静秋的母亲冷冰冰地说着“不要毁了静秋前途”之类的话,老三临走时提出一个最后的请求,要为静秋溃烂、发炎的脚清洗包扎时,我的泪脱眶而出。当时,我因“前途”这两个字愤愤不平,在很多时候,“前途”成了某些人的一种武器,它让多少人在真情面前望而却步,让多少原本可以相亲相爱的人天各一方;“前途”这两个字,有时又是一把戒尺、一个警钟;“前途”这两个字,在别有用心的人眼里是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在善良人的手中却是一剂良药、一种催化剂。通过这部影片,我告诉自己:所谓个人的前途,完全是由自己来创造、来奋斗的,并不是由哪个人放弃了或牺牲了自己的什么而轻易拥有的,个人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意中看到的《周渔的火车》这部电影,我在电视上看了四遍,每一遍都会对主人公周渔多一层敬意。这个为了一个落魄的诗人陈清,每周两次赶长途火车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的另类女子,面对没有承诺的未来,她是那样的坚持和不屈不挠;面对一个潦倒的、没有责任感的、没有能力给出她承诺的男人,她在迷茫中困惑、在困惑中迷茫;面对一个无意中发现的仙湖小站,她锲而不舍地找呀找呀,试图找到陈清诗中的仙湖,可她什么也没有找到;面对旅途中偶然遇到的兽医张强,一个还不错的、愿意陪他傻傻地找仙湖的兽医,周渔开始犹豫,却没有转身离开深爱的陈清。她依然不知疲倦,依然不管世俗的闲言碎语,依然执著于远方的陈清、远方的爱情,最后,在绝望的追寻中,死于一次意外车祸。现实生活中,在另类之后加上女人二字,便成了一个让人觉得尴尬的存在。这份尴尬,让很多想另类却没有勇气尝试的女人或男人,只有带着艳羡或妒嫉隔岸观花或隔岸观火。看完影片,我觉得周渔并没有死,她活在那个叫陈清的诗人心中,活在兽医张强心中,活在那列她经常乘坐的到三明的火车车厢里,活在一个又一个在生活中挣扎的周渔们……它让我明白了,纵然生活千疮百孔,自己也要戴着锁链跳舞。

电影《立春》是我每年立春前后都会在朋友圈中给朋友推荐的一部电影。影片中的王彩玲是北方小城市里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是个普通到近乎丑陋的女人:臃肿、龅牙、满脸痤疮和黑斑,被他人恶毒地叫成老处女。她唯一的不普通,是能饱含深情地演唱意大利歌剧。若放在这个时代,不夸张地说:她是个歌剧天才。然而,那时、那地,闭塞小县城的普通百姓对歌剧欣赏不了,甚至将她视为异类、不正常的疯子。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调到北京,在那里一展歌喉。她频繁往来于往返北京的火车上,做着自己的歌剧梦,并在寻梦过程中认识了和自己一样执著的“疯子”们。当年,就因为王彩玲信奉的一句话,我在爱情面前,选择了极致、绝决、凛然、大胆,选择了等待爱情的到来,为爱奔跑,活出自我,不将就,不屈服,是等,而不是找。这句话是:面对爱情,自己是宁吃鲜桃一口,也不要烂杏一筐。

是的,我喜欢看一些以女性自立自强为主题的影片。每个人的经历有限、眼光有限,除了读书和听别人的故事,我们还可以从影视剧中别人的人生中去寻找借鉴和经验。

仍记得若干年前,琼瑶的小说《一帘幽梦》被拍成电视剧时,由台湾第一美女萧啬饰演的女主角绿萍一直是妈妈的骄傲,走到哪里都说绿萍是她最完美的作品。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台词是:“绿萍是我完美的骄傲,从小到大,她身上连一个疤痕都没有。”电视剧进入高潮后,绿萍和她的妈妈果然如我预想的那样,从一个最完美的无瑕女子一夕间成为了一个残废,成了那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人,偏激、执拗、敏感、不可理喻、歇斯底里……就像温室之花突然失去了温室的照应被风雨摧残而不接受现状一样,就像亡国公主失去了庇护之所沦为普通人但仍以公主作派一般。这部电视剧让我明白了,年少时对完美是充满敬畏的、向往的,就像精美的瓷娃娃,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反倒是,年龄越长越承认自己离完美越来越远,越接受自己和生活的种种不完美——承认从小学时数学就没考格过的自己是个数字盲,接受自己出身农村不是公主的事实更好地面对自己;承认自己不是美丽的天鹅而只是个丑小鸭,理解当初相亲时被挑三拣四的过往;承认自己是个急性子而成不了那个别人眼中从容的女子,接受如今仍然生活得磕磕绊绊的自己;承认自己在生活面前胆小卑怯,理解与自己一样不完美的大多数人;承认自己不是个天才妈妈,接受孩子一路走来终将一路远去的不完美人生……我们都陷在自己的生活小漩窝里努力张开双臂游弋,看到别人或撑着小舟、或开着汽艇、或乘着游轮悠然在身边晃荡,总会羡慕他们的悠游之态,却不曾看到他们乘风破浪、与暗礁奋力搏斗的惊险。在生活中,有多少绿萍似的妈妈存在呀!自己不是音乐天才,非要逼着孩子成为钢琴家;自己玩着手机看着电视,梦想孩子成为一代伟人;自己成不了玻璃房中的娇美之花,就把孩子培养成不能见风的温室之朵。其实,当时,看着剧中疯子一般接受不了现实的绿萍和绿萍妈妈,我是极度感激自己妈妈的。感谢她因为田地里的活儿太多而无暇顾及一日日长成野百合的我,感谢她从没有要求我成为她人生中没有达到的样子而让我成为最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感谢她从没有要求我事事争先事事掐尖而成为今天时而马虎时而精致的自己。有了孩子后,我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一定,一定不要成为绿萍妈妈那样的妈妈,一定,一定要接受孩子最真实的样子,不追求完美,只要他健康快乐就好。

有了儿子后,我常带着他去电影院看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电影。每次看完电影,我都会让他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自己的观影感受,一是锻炼一下他的概括总结能力,二是可以窥见他是否看懂了电影的主题,三是让他在下次再观影时可以更加注意力集中和主动思考。

记得看完《拆弹专家》后,我对兜兜说:“看了后想用‘惊心动魄’四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如果是你,你会用哪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兜兜想了想说:“撕心裂肺。”我又说:“那如果爸爸也看了,你觉得他会用哪个成语?”兜兜想了想又说:“那就用‘惊天动地’吧。”回家的路上,我们还讨论了是要做一个阳光的人还是阴冷的人之类的话题,然后一路延伸到冷血动物、阳光普照等的话题。

看完电影《大红包》后,我问兜兜有啥感想。他说没啥感想,反正小孩就是不能说谎。我说是的,人一旦撒了谎,后面得用无数的谎去圆。

看电影《关于我和我妈的一切》时,看的过程中我哭了三次,兜兜扭脸看看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问我为啥哭,而是啥也没说。走出影院后兜兜拉着我的手说:“妈,咱俩去逛逛超市吧!不买东西也行,就逛逛。”我说:“咱刚逛过超市,现在没啥东西可买呀!”兜兜拉着手边走边说:“逛逛吧!逛逛吧!你天天那么忙,万一哪天你不在了,就不能陪我逛了……”我知道,他是受了电影情节的影响了。

看了电影《长津湖》,三个小时看完出来,我问他有何感受?兜兜说:“哼,我以后再也不吃巧克力了,也不学英语了。”我说:“不吃巧克力可以理解,不学英语为啥?英语又不是美国的语言。只是有的英语发音有美式发音而已……”兜兜说:“哦!那我还是学吧!对了,妈妈,现在咱们生活这么好,国家也很强大,美国还侵略咱们吗?”我说:“欺负呀!只是不敢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侵略我们了,而是变着法的明里暗里挑拨。要不是咱们国家强大了,咱们也不可能这样安静地坐下来看电影了。”晚上睡觉前,又给他讲了上甘岭和一个苹果的故事,讲了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讲了电影《金刚川》……也算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吧!

带兜兜看《我和我的父辈》第一个篇章的时候,他最初没有看懂吴京为什么要释放那个信号弹。我告诉他,刚才吴京左顾右盼看老百姓的时候,脸上渗出密密的汗珠,其实是因为他心里在做痛苦的斗争,他只能舍弃一头——舍弃自己的儿子,才能保证百姓的安全,然后他就释放了信号弹,当然是为了迷惑日本人。第二个篇章里,他不太理解那些孩子们为什么总是在土里玩?我告诉他,在妈妈这代人小时候,大都是这样过来的,因为那时候我们没有现代孩子那么丰富的童年生活。加上这些科研工作者同事的工作都是很危险的,只能选择远离城市的人烟荒芜之地,一方面是为了保密,一方面是为了减少人员和财产伤亡。他说他最喜欢第四个篇章,因为那些人工智能的东西也是他最喜欢的。走出放映厅时,我照样还是像以前一样问他有何感受。兜兜说:“这个电影其实就是分了四个不同的时代 (阶段),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别问我了,我看懂了。”我问他最喜欢哪个爸爸?他说是第三个里面的鸭先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至少里面的爸爸不会生气,而且很有目标。我问他最喜欢里面的哪个妈妈?他说最后的那个(马丽扮演)。我问为什么喜欢?他说我也不知道,总之还挺好的。从电影里让他知道时代的变迁和过去的历史,也算是一场时空穿越的教育。

有一段时间,兜兜小朋友对一个叫“海默·肖恩”的人很是喜欢。我问他为什么喜欢这个人。他说:“他长得很帅、很牛逼,而且长了一个3D的大脑,一个病人一分钟打了31个膈,他竟然能判断出来他得了胰腺癌……”我问他从哪知道的,他说这是弗莱迪·海默在电视剧《良医》中饰演的角色叫肖恩·墨菲,所以被叫作海默肖恩。海默·肖恩是一位患有自闭症但医术奇高的医生,总是能从看起来没什么毛病的人身上发现重病,被称为是他的被动技能。因为这种能力很是牛叉,经常被网友调侃,比如海默·肖恩警告,就意味小心你有重病,许多视频中使用的经典红眼特效就是出自对海默·肖恩的恶搞视频。保持好奇和向往,这也算是光影世界带给孩子的一些好处吧!

平时,我对孩子玩电子产品是极度反感的。我总认为,只有在书里,我们才可能走到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世界,走进昔日里你所认为的那些理想的生活,如果书里达不到,那就到影视剧中找到自己和理想的生活。

我个人觉得,看电影一定要达到极致观感,这就像是生活的品质那样,表面上大家都是一年365天的过,但每家、每人的生活品质是绝对不一样的。在我个人看电影的过程中,更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鸣。而在陪孩子一起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让孩子体会到电影里的人生其实和现实生活是一样的,也想让孩子区别一下在电视电脑手机上和在影院中观影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更想让孩子在观影中培养责任感、增强责任心、扩大知识面、激发好奇心。

我在陪孩子观影的过程中,大大提高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提升了孩子的品味;在陪伴中加强了亲子感情,能和孩子随时产生共鸣,更能让大人和孩子一起立志向、求进步、燃梦想。很多家长常常苦口婆心鼓励、劝勉孩子要有目标、有志向,要努力学习奋斗,大都是用干瘪的语言来说教。何不用电影中精彩的剧情、生动的人物、感人的故事来向孩子说话呢?

如果说书籍是一部铺开的大画卷,那电影就是浓缩的世界。一部电影一般在两个小时左右,但一部电影就是一段人生。在别人的人生里,我们可以带孩子领略不一样的人生和美景,可以和孩子一起沉浸在一段美妙的故事里,体会亲情、友情、竞争、善良等品质,让孩子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学会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作者简介

陈思盈,1980年生于河南漯河,喜文字,爱读书,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网络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漯河市二届文联委员。曾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百余篇,先后在河南法制报社、漯河广播电视报社供职。2007年进入漯河日报社工作至今,现任漯河日报社水韵沙澧文艺副刊编辑,漯河日报社水韵沙澧读书会发起人、组织者。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在光与影的世界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