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马斯洛写的《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读后感 -我该如何与你相爱

前两天,看到一本书,马斯洛写的《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讲的是马斯洛的著名的需求理论,人们有连续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亲密关系),尊重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越往上,越重要。大多数时候,需求是递进的,不过有时候,需求也可以是跳跃的,比如直接跃升到自我实现。

所谓的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成为什么,就必须成为那个样子。

最有意思的,是书中对自我实现的实现路径,给出了八个途径,分别是忘我,成长,真实,诚实,勇气,持续进步,放弃防御心理,以及高峰体验。

并且书中谈到,要想自我实现,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内心的畏惧,内心的逃避。

不过,今天单单就拿出其中的第一点来聊一聊,就是忘我。

在佛教里,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无我,就是空。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色彩,色即是空,色就是我们的观念,我们的主观看法。

佛教,就是要修炼出无我两忘的境界。好像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一个说的是我与世界都不存在,一个说的是我与世界是一体的,反正意思就是差不多的。

我突然想到一个词,分别心。这个概念,很久就知道,可是一直没有认认真真地深入思考过。所谓的分别心,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敝帚自珍,只要是自己的,自己就会觉得特别珍贵,自己的孩子最好,自己更聪明,自己的车更漂亮,自己的房子更有价值,一切自己的东西,就是更好的,一切别人的东西,都没有自己的那么好。

我们是很主观的,世界只有唯一的一个主体,就是我,其它的一切,都是客体,最好都是围绕着我来转的,都是为我服务的。

分别心,让我们对好坏美丑有分别心,对自己和他人有分别心。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分别心能够让我们更加快乐,比如我们可以去选择那些让我们开心的事情,去玩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是,更多的时候,分别心给我们带来的是不快乐,比如嫉妒,愤怒,怨恨,抱怨,因为别人比我强,别人比我好,别人忽视我,我们都会感受到不开心,因为我们天然认为,我就是好的,甚至我就是最好的,这是很糟糕的。

而忘我,很可能就是放下分别心很好的一个方法。

心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术语,也指代一种关系,叫做“我与你”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我把客体看做是一个完整的,全然的对象,对方和我一样重要,一样完整。我用完整的主体去面对完整的客体,放下自我,全然地与客体进行接触,这时候,就会出现非常美妙的状态,我从客体中看到了我,我与客体成为一体的,我就是全世界,全世界就是我,这就是所谓好的关系。

这个客体,最好是人,当然也可以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可以是自然,也可以是宠物,可以是一切客体。

不得不说,现代科学与佛学,似乎已经打通了,真正好的境界,就是忘我的境界,只有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感受到自我实现,感受到内心的宁静,甚至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在放下自我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感受到自我,这是不是很有意思,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人心,人性就是奇妙。

如果你把世界当成你的工具,当成你实现目标的工具,那么你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你会看到,这个人对你有帮助,这个人就是好的,另一个人对你没有帮助,另一个人就没有价值。这一件事情可以帮助你升迁,就火急火燎地去做,另一件事情,没有短期的利益与价值,就不去做,人,物,事都变成了工具,那么,反过来,客体也会把你当成工具,最后,彼此没有忘我的感觉,都变得物化,变得异化,变得工具化。

当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分别心是不可避免的,人性使然。可是我们又需要有好的关系,需要有连接感,需要有亲密关系,这时候就必须放下自我,去拥抱这个世界。

最后说一句哈,其实每个人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无条件敞开自己,去拥抱这个世界的,可是随着被伤害次数的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建立保护层,用自恋,自负来把世界挡开,让我们的内心不再受到伤害,因为它已经经不起伤害了。虽然渴望被看到,渴望被理解,可是往往就是习惯性地用已经构建好的铠甲,把他人挡在外面,甚至去伤害他人。有一点点无奈,有一点点伤感。

可能你还是要打开你自己,为了被看见,即使心房已经伤痕累累。不过,有时候,还是要学会保护自己,把那些可能会伤害你的人,挡在外面。

好的,就这样。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马斯洛写的《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