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我的空中楼阁》中的向往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篇很优美的散文。

“空中楼阁”这个成语来源于《百喻经·三重楼喻》: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后来这个成语用以指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或虚构的东西。也可喻为高明通达。

读这篇文章,有一点值得我们深味:作者营造的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境界,构建的是理想中的福祉,但处处却又不脱离人间的烟火气。所有写到的意象和场景,都在现实生活中有它浓重的影子,甚至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只不过被作者挪用了过来。这仍属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范畴。

中国人很少有天堂、地狱的概念,天堂与地狱来自基督教。中国观念里也有天,但那个天高高在上,是一般人即使死后也到达不了的;中国观念里也有阴世,这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输入到国民的脑海中的,但除了虔诚的佛教徒,一般人也没把它当会事。但中国人也有理想,也有追求理想境界的渴求,这样,就产生了“仙山”“仙境”“桃花源”这样的名词。如果我们咀嚼这些名词,会发现,“仙山”也好,“仙境”也好,都是在海上——海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对象,但并不是永远到达不了;而桃花源就在这片土地上,那里的人与世间最重要的区别只在于“四季靡王税”而已。可以看得出来,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理想境界是非常贴近现实的,似乎你只要去追寻,就能得到。

《我的空中楼阁》也是这样,你可以说它不存在,但世间处处又能看到它的影子。与一般的建筑相比,它是用热望的目光、丰盈的心灵创造出来的,但对于诸多心灵干涸的人来说,这些比金钱能买到的钢筋混凝土更为贵重,拥有它的只能是精神上的富翁。弥尔顿在他的《失乐园》中曾说:“心灵有它自己的地盘,在那里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这是从认识事物的角度来谈的,而心灵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能在充满地狱因素的现实中筑造出一个天堂来。李乐薇做的就是这件事。这篇文章的贡献之处在于,许多充满渴望的心灵都有一个“空中楼阁”,只不过李乐薇将它具体地描写了出来,只不过与一般人所想的在细节上有所不同而已。

不论现实如何,你都有权利来营造这么一个理想的福地,你是那个福地的主人,因为是你创造了它。许许多多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用诗歌来阐释,就是彭斯的“我心在高原,我心在远方”,就是兰波的“生活在别处”。对于一个心灵丰富的人来说,这个福地的存在与他所居住的地方同样重要,甚至超过了现实中的居地。

中国人是彻底的泛灵论者。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将自然人格化、戏剧化:人们并不是真的相信“空中楼阁”这些美妙的神话,甚至于作者也不相信,但这些神话中的盎然诗意则可以帮助人们承受平庸乏味的生活。还是桑塔亚那说得好:“怀着理想,并在社会和艺术中将理想表现出来的人,享有双重的永生。他活着时,永恒的自然汲取他的精华;他死后,则把精华留给别人汲取。他为自己的至善找到了理想的化身,他使自己的一切在别人身上再生。他完全能让自己的至善免于消亡。他可以向世人宣告他并没有完全死亡,因为他比普通人更清楚他的存在是由什么构成的。通过对人世变迁和自身死亡的旁观,他将自己当作精神和理解的化身。他以这种方式真正感悟到了自己的永恒。”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我的空中楼阁》中的向往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