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一枝一叶总关教育改革情,一波一澜心系生命实践路 ——读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有感

《回归突破: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是一本“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基本理论研究”丛书,教育学回归原点的思考,富有中国特质的教育学派基本理论丛书之一。

本文作者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过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多项学术职务。首创并主持“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20余年。出版专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新基础教育”论》等。“新基础教育”研究先后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叶澜教授20年“新基础教育”研究、30余年教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集成之作。全书由“导论”和“上/下编”共五章组成,集中回答了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两大基本问题:元研究层面的“教育学是什么”和基本理论层面的“教育是什么”。在此意义上,本书不仅是叶澜教授的学术大成之作,且可称是面向世界、发出当代中国教育学声音的非唯一的代表之作。

感悟一:

“回归”,是寻根求源的艰难跋涉过程

“回归”,是寻根求源的艰难跋涉过程。第一,就是要寻历史之根。读叶老师的书、听她的报告,总是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本书更不例外。无论是“学派的生成历程”“西方学科观历史演变”还是“‘教育是什么’的基因式解读”,都是在“重解昨日”的过程中极力寻找的历史根据,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智慧。一如作者所说:“我们花大力气去重读历史,以今天的眼光去读懂历史,其意只是为了从曾有的判断偏差中走出,更清醒地向前走去”。也因为有了历史这个根,这本书及其学术才显得厚重而深沉,让读者在与历史的照面与对话中走向澄明,走向深刻。

这种对历史的寻根不只是纵向的,也有横向的,既有对主根的深挖也有对侧根的深探,体现出一种大视野。正是有了大视野,本书才有了生物学概念“基因”的引入,有了对“生命”“实践”内涵的多学科审视,有了对文化传统中教育精神和智慧的发掘。

第二,“回归”是又寻本土之根。“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是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研究教育却不研究自己的文化与教育之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荒唐!因此,寻根,最重要的是向内看,寻找本源之根,是为了“改变因中国近代教育学直接引进、解放后政治意识形态批判而造成的,长期以来教育学研究与中国文化传统、学术、哲学、教育思想断裂的基本状态,将中国教育学生长的根系扎进丰富的本土精神家园之中”。书中对“中国文化传统独特性”的解读和对“中国文化传统内蕴的教育精神与智慧”的分析,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中国文化传统在特质上关乎生命自强自立和自育,在文字典籍中内涵着教育的本真价值,由此增强了我们对“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理解与认同。

第三,是要寻原点之根。“凡可称为教育学经典著作,都有自己思考的原点”,都有自己的“基因”。从夸美纽斯的“自然”、卢梭的“自由”、康德的“理性”、赫尔巴特的“可塑性”、杜威的“生活”、范梅南的“理解与体验、反思与行动”,直到本学派的“生命•实践”,书中对这些“基因”的探析,在揭示这些思想的核心和实质同时,也启发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根基和立场。这是确立原点和“圆心”的过程,有了这样的原点和“圆心”,我们才好画圆,画出自己的圆,才能不断扩大半径,画出多姿多彩的教育世界和教育人生。

感悟二:

“回归”,能触摸生命气息与实践芳香

《回归突破: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的问世,仿佛一夜之间“生命”重新回到了教育的视野。“叶澜”的名字,因此被更多的人记住。叶教授说:“在对变革实践的深度介入中逐渐生成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因而带着研究者的生命温度和呈现出浓浓的教育学‘草根情节”。

叶老的生命气息来自他们对教育实践忘我的投入。陪同叶澜到各地试验学校听课评课的同行,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的“累”和“苦”。连续三天的时间,除了睡觉、吃饭,几乎没有空隙,一直泡在学校和课堂里。上午连听四节课,下午前半段评课研讨,后半段与学校领导团队和中层干部讨论规划,晚上与当地教育局领导开会总结近期进展。她有一种超出常人的令人惊叹的能力,可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以及思维与话语的高度清晰缜密……可以说,这种场景,大家都司空见惯,每每身处或回顾这种场景,都让在场的教师感动不已。

叶教授的生命气息与“草根情节”还来自对人、对生命的关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起思于对教育生命价值的珍爱,最终又将实践的落脚点,落在天天在学校中有可能创造学校新生活的、教师与学生之生命活力的焕发上。正是这种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注,决定着“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属人的、为人的、具有人的生命气息和实践泥土芳香的教育学。由此也决定着,“生命•实践”教育学是有温度、有着生命气息的教育学。

她的生命气息与“草根情节”更来自她作为学者的使命感。“学术观点不会从天而降,唯孜孜探寻才有可能出现火化。学术是有情怀的事业,教育学更是如此。”带着这种情怀,叶老师及其团队正在为教育学的尊严,为教育学“成为未来社会的最主要的中心学科”付出艰辛的努力。费希特在《论学者使命》曾这样说道:“他应当永远走在其他领域的前头”,“他应当尽力而为,发展他的学科;他不应当休息,在他未能使自己的学科有所进展以前,他不应当认为他已经完成了他的职责”。这些话仿佛是年逾古稀的叶澜教授的真实写照。

读这本书,你会与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相遇:孔子、墨子、庄子、老子……也会与世界各名家相会:亚里士多德、培根、皮亚杰、杜威等。它直接告诉我们: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基于生命、直面生命、通过生命所进行的人类生命事业。生命是教育的“魂”,实践是教育的“行”,学校是教育的“体”。教育是一项充盈着人的生命的人类实践活动。

叶澜教授指出:中国教育最大的病根,是以“成事”替代了“成人”,在学校里随处可见教师为事务而操劳,对学生考分、评比、获奖等显性成果的关注,忽视、淡漠的恰恰是学生和教师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

即使在改革开放已经40年的今天,依然有教师心目中有教书无育人、有知识无生命,不能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气与乐趣,课堂趋于“沙漠化”。教育的过程缩减为“单向传递——被动接受”的过程,生命失去了活力且失去了灵魂,教育因此成为没有生命、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叶教授提出了“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研究。她希望从教育的沙漠中开辟出绿洲,这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上的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的第一步,在于把培育有“生命自觉”之人作为当今学校的时代任务。要培育出这样的人,需要落实一个“还”字: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还”是叶澜最经典的教育改革语录之一。《回归突破》不只是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也是用生命温度书写的一部杰作。惠及我们的不仅是理论、智慧,还有许多行文背后的情怀、责任感和求实创新的精神。

感悟三:

“回归”,做尊重生命与实践的攀登者

作为教育学家的叶澜在告诫自己和他人:我们身逢的是一个大时代,她深怕辜负了这美好的时代。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叶澜教授怀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开启了她对生命的尊重与实践之路。她想:能改变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教师;能改变一所学校,就是一所学校;能改变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区域。火种总存在着变为火炬的可能,星星之火,终究会有燎原的一天。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叶教授就是这样一个满怀教育情怀的人,她有一种超出常人的令人惊叹的工作热情与能力。听过不下5000节课的叶澜,就是一线教师眼中的“真专家”和“真教授”。她的团队成员近20年间听课评课已经超过了一万节。这种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精神我理解为“实践”。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从容和安静的事业,教育改革尤甚。难怪她在年度总结会上哽咽失语: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改变人更为艰难更为持久的事业?

叶教授的苦恼还来自于旁观者或明或暗的非议和嘲笑,她的无奈。但她从未失去过信心。她做了一个比喻:教育的理想与境界仿佛是一座高山,在攀登者最初登山的时候,遭遇许多困惑、嘲讽和质疑,声音嘈杂刺耳,且不去管它,只管往上攀登;在攀登的过程中,各种不和谐的声音可能会愈加嘈杂、密集和高亢,但攀登者只管往上走,集聚其全部的生命能量……愈往上走,那些声音就愈听不到了,当攀登者听不到它的时候,此时,他已经登到了山顶。

是的,教育就是在做一个尊重生命与实践的攀登者,饱含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叶教授就是这样的教育者与践行者。她在自我介绍中着重强调是“教育学”教授。她说世界需要有杜威那样的教育学家,中国也要有自己的杜威。其实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中国的杜威!我也想告诉她,她的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热爱教育的实践者与她同行,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成为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叶教授的教育生涯悄然迈过五十年,她“一枝一叶总关教育改革情,一波一澜心系生命实践路”。她向我们娓娓道来:“在我的教育学研究生涯中,最能打动我的两个字是‘生命’,最让我感到力量的词是‘实践’。教育学是研究造就人生命自觉的教育实践的学问,是一门充满希望、为了希望、创生希望的学问。我愿为研究如何让人间每一朵生命之花绽放出自己独特灿烂的学问而努力终生,并与所有的同行者共享生命成长的尊严与欢乐,共享教育学研究特有的丰富与魅力。”

当我读到这段话时,瞬间体悟到:她已经看得懂,跟得上和对得起自身经历的这个伟大的时代了。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功。只要我们用爱关注每一位学生,相信再硬的坚冰也一定会融化的,美丽的花儿一定会悄然盛开……

在老师的心中,学生永远是天使,我们就是为天使修补翅膀的人。在每一次雏鹰展翅的试飞里,我听见的是理想扣击天堂的回响。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如此的幸运,因为我每天可以看到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每天都生活在感动之中,这一切的一切,这所有点滴的过往,都将成为生命中最璀璨夜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几十载的逝水年华,如水如歌,我要做的是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把爱心、耐心、细心倾注到他们身上。在春去秋来的静好岁月中,留下深深浅浅的一行美丽的脚印。

读叶澜教授的《回归突破》让我更加坚信:默默无闻的园丁也可以追逐梦想,静待花开,我们收获的必定是那万紫千红的春天!当学生问我:“老师,您快乐吗?”我会由衷地回答:“我很快乐!因为有你们,我愿意做那位默默守候、静待花开的园丁,继续在教育的路上不断跋涉,永不停歇登攀的脚步。

作者简介:

姚秋凤,女,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中心小学语文老师,副校长。

审校:闫德明

美编:国典教育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一枝一叶总关教育改革情,一波一澜心系生命实践路 ——读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