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涵咏字眼,丰富心灵

讲到一道习题,是个选择题,给了四句诗,也提供了四组词语,让学生从中选择出最能表现诗句境界的一项。学生开始大都选错了,于是,我引导着他们一个一个的来分析品味。
第一句本来是“轻风扶细柳”,但学生都选了一个动词“舞”字。“舞”与“扶”在这句诗里区别就大了。“舞”就是“舞动”,这种姿态有点迷乱,有点劲道,换在其他场合也许是很恰当的,但放在这里,却极不协调。因为这句诗里,动作的发出者是“轻风”,“轻风”而不是“清风”,“清”强调其特质,而“轻”强调其力量。“轻风”是不会吹拂着柳枝狂舞的。后面跟的对象是“细柳”,这应该是早春,柳枝还很细嫩,经不起摧残,倘若让细细的柳枝在那里舞动,虽也有美感,但却不符合国人那种温文尔雅的审美态度。而用一“扶”字则境界全出。你看,轻风也是懂得怜爱的,也是蛮有柔情的,它感觉到接触的是细柳,不敢唐突,不敢蛮撞,就来“扶”它一把,生怕它细瘦的身体站不住。这背后包含着什么?包含着作者细致的观察,包含着作者一颗富于同情、充满关爱、深入自然的心灵。从这句诗里,我们分明也能感觉到,能写这样的诗的人,就有一颗爱美之心,就有一双敏感而多情的眼睛。
第二句本来是“淡月失梅花”,但学生都选了一个“隐”字。没有选择“映”和“吻”,说明学生对这句诗还是蛮有感觉的,但感觉得却不到位。这句诗在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月光清淡,如纱如梦,笼罩于大地,将梅花都藏了起来。也就是说,此时的淡月与梅花是同样的色泽,你处于彼地,找不到梅花了,因为与月光相同色彩的它消融到了月光里而不露痕迹了。读到这句诗,如同身临其境,看到的是淡淡的月光,闻到的是淡淡的花香,但却找不到这香气的来处,只知道那花就在这光里,于是,觉得月光都带着了香气。这里用“隐”和用“失”味道很不相同。“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隐”就是让它藏了起来。用这个字,很显雕琢,似乎月光是有意的——我就把梅花藏起来,让你遍寻不见,看你怎么办。这里的月光就有点淘气了,有了动作,就少了份安谧。那么“失”呢?“失”的情感发出者是作者本人。他在欣赏这月光,也在寻求夜色中静静开放的那份高贵和圣洁,但它却“失去”了。一个“失”字,既显示出梅花的了无痕迹,也蕴含了作者的失落——月光,你是这么美好,但美好的东西也是会让美好的东西失去的。

第三句是“山色蒙蒙横画轴”,学生都选了一个“入”字。这两个字的区别很大。“入”字,将山色拟人化,雨后初霁,山峦被雾笼罩,一片迷蒙,这个景象是非常富于诗意的。但这样的山色只停留在自然中还显不够,它要上升为艺术,成为一份永远的记忆,于是,它自觉自愿地进“入”了画轴。表面上看,这个字也是蛮不错的,山有意有情,正反映了诗人的一份渴望,一份期许。但却少了份淡泊,少了份清静,少了份想象。如果用了“横”字,境界就大不同了。“横”是什么意思?就是横着摆在那里。这个字,古人常用的,例如“野渡无人舟自横”、“数只船横浦口”,用了“横”,渲染的都是一种没有人迹、万籁俱寂、空灵美妙的意境。而这个字用在这里还有不同的韵味。你可以理解为,作者画了一幅画,那上面横着蒙蒙的山色,这么一想,给人的印象,山色不是画出来的,而是自然地“横”在那里的,不需要人工的作用,它就在那里,这是多么自然、多么和谐的一幅图画啊!另外你还可以想,这么美的景色,它本身就是一幅画,自然就是一个画轴,而山色就横陈在这自然中,你怎么观赏,都会感到不足。而且一个“横”字,极生动贴切地写出了山的形态,它不就是这么铺展开来的吗?这个字背后有什么?有的是一颗热爱自然、陶醉于山色的心灵。
第四句是“白鸥飞处带诗来”,学生选了“送”字。如果选用这个字,那么,诗句的意思就是白鸥多情,看到伫立的天地之间处于冥想中的诗人,想触动他的诗思,就给他“送”来一首诗,让他满意。这么理解,白鸥就是一个媒体,一个信使了。这也有诗意,但境界却很是不高。如果用“带”字呢?你看,白鸥从远方飞来,在蓝天云雾之间,一星白色悠然而至。它是“带”着诗来的,因为那种景象本身就是一首诗,诗与白鸥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用不着你再遣词造句,你在观赏白鸥飞翔的姿态和环境,就等于在欣赏一首诗。诗就在自然中,凝望自然就是阅读,这种境界是极高的了。

这么来组织教学,这么来欣赏诗歌,我觉得蛮有兴味。这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咬文嚼字”。朱先生将“咬文嚼字”的凭借归于意境和情感,认为炼字的功夫也就是体会意境、品味情感的功夫,这诚然是不错的。但这中间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每个字后面还隐含着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意趣,品味它,也就多了份人生体验,也就具备了份人生哲学,也就能帮助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以前也做这番工作,但效果都不大好,原因可能在于我没有意识到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因为是外输的,而不是发自个人修养的,所以,做得很不到位。而现在就不同的,我会引导学生根据这样的字眼去营造意境,去体味情感,去观照背后隐含的作者的人生情味和生活哲思。每品一个字,便“欣然忘言”,觉得其中有无穷的奥妙。这样处理,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很多,看到学生唇角漾起的微笑,也觉得比较满意。
学语文,这番功夫是必下的,既然这样做了,既然知道这种做法能帮助学生涵咏诗句,提升素养,丰富心灵,捕捉智慧,总得追寻一下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没有找到,却从钱锺书先生的那里寻到了蛛丝蚂迹。而这种揭示颇带有神秘的色彩。

钱先生在他的煌煌巨著《谈艺录》第八十九则里提到一种属于诗的神秘经验,即“一见此地名,诗味便油然而生”。英国人哲詹姆斯说:“每有一单字而能使人悠然若冥接神明者。”他举Philadelphia一地名之于一德国老妇、Chalacedony一地名之于神学家福斯托为例,皆证明一种类似于宗教心理的神秘体验。英国有一条谚语,叫“赐福之语美索不达米亚”(that blessed word Mesopotamia),说古代有一老妪,虔敬事天,偶闻一地名,遂惊为奇字,奉持念诵,最终得达极乐之境。文章大家史梯芬生曾回忆儿时闻Jehovah Tsidkenu一名,不解何人,却神驰心悦。这是就地名而言的。一个地名,即便不明白它的来历,却能引发一个充满诗情的人无穷的联想,这说神秘也神秘,说不神秘也不神秘。人人都有一颗丰富的心灵,人人都有天性,而心灵、天性中的某部分总盼望着与自然中的某部分的契合,一旦有了这样的触发,便心襟摇荡,浮想联翩,不能自已了。中间最令人值得回味的还是詹姆斯的话,仔细地品味一个字,就犹如与神明相接,这是多么高明的读书体验啊。一个单字,看似贫白,却能让人产生无边无际的想象,却能让人捕捉到生命中细微的感动,却能让人透过文字触及作者一瞬间的思绪而反馈到自己的内心里,却能让人窥见宇宙、人生的奥秘。说到底,一个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几个字吗?几个字理解通彻了,人生也就变得丰富了,心灵也就变得盈足了,世界也就变得清明了。就是那么几个片语只字,细加领会,上可与古人相接,下可开启自己的人生,念之悠然若冥接天地之美。一鳞半爪的几个词,很可能会让我们像那个老太太一样,往升极乐。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涵咏字眼,丰富心灵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