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南渡北归(第一部)》有感 -仰望大师的光环,找到突破的方向

仰望大师的光环,找到突破的方向

作为读书群组负责推荐好书给大家的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是偶读李镇西老师的一篇文章,他强力推荐做学问者应该读一读此书;二是网上搜索此书的时候,发现书皮上赫然印着一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下决心一定要瞻仰一下远去的大师的光辉形象。

开启此书的阅读,是需要一定勇气的。首先,这套书共三本,都挺厚的,每本五百多页,而且不是故事小说之类情节性强的文章;其次,在群里征求大家意见的时候,有朋友认为难读;再者,忙于工作的我们,时间的确不富裕。当然,最终我们还是排除万难,统一了意见,开启了阅读之旅。

这应该是读书的一种境界:攻读。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一起开启了攻读模式。同一个办公室的我们三个:徐丽斌,张桂凤,杨丽红,人手一套,开读!在杏坛网研社的微信平台和QQ平台上,也看到不少朋友开始攻读此书了。

读到每一个章节,看到这些大师们头顶上的一顶顶光环时,我们不时地惊叹:此大师太厉害,岂是我辈可以追得上的?只能望其项背,激励自己努力追随大师的脚步,多多被他们的光环照耀一下,也是不小的收获啊!

一、佩服梁启超先生的远见

他鼓励儿子们选择到国外学习在世俗看来极其偏僻的专业,尤其是次子梁思永学习的考古学,在当时还是一个冷门学科,没有多少人愿意涉足的,但是梁启超认为这项科学很重要,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历史挖掘非常重要,所以他就鼓励自己的儿子去学习这个专业,而且鼓励儿子学成回国,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英雄有用武之地。(《南渡北归》第一部第三章P119)“梁思永是当时中国学术界唯一一位真正受过考古学训练的独特‘海龟’,在田野考古发掘中,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技术技能,都比其他‘海龟’和‘土包子’学者更胜一筹。”的确,在史语所工作的考古过程中,梁思永运用他学过的考古知识,带领一班人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梁思成夫妇学成回国,梁启超原本已经为孩子们联系了清华大学的教学工作,但是又改变了主意,他让孩子们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建筑学系。理由是:“(东北)那边建筑事业将来有大发展的机会,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但现在总比不上在北京舒服……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即使梁启超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仍然鼓励孩子远远北上,为中国的建筑业效力,而不必苦守自己身边。

想想看,长辈在孩子成长、成才、成功的路上的正确引领,实在太重要了!

二、感悟一个家族对于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

曾氏家族,厉害得很!

曾经在读《曾国藩传》的时候,就看到曾国藩的祖父、父亲对于曾国藩的巨大影响,曾国藩对于他的弟弟以及后辈们的影响,一代代地向后延伸。读《南渡北归》,再次看到曾氏家族。第十二章“三只新生代的海龟”,其中一只优秀“海龟”就是曾氏的闪光后人——曾昭燏,曾国藩二弟(行四)曾国潢的长曾孙女。她的成功,与这个家族的优良家风,还有这个家族里多位很厉害的长辈是分不开的。

在这个章节里,曾昭燏被誉为“一代才女”,这份“才”可算是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真才!她求学的经历暂且不言,摘选文段谈一谈她回国之后参加考古的优秀表现:(《南渡北归》第一部P405)1939年2月9日与吴金鼎、王介忱等人,一道赴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借此际遇,曾昭燏大显身手,首次向中国考古界展示了她卓越的才华和广博的学识,发掘成果极为惊人。1941年2月,曾昭燏以出众的学术才能和组织能力,被任命为迁往李庄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总干事,位居李济一人之下而统揽实际上的全局事务。”此时,曾昭燏也才刚到而立之年。

这里,我还十分佩服他们家族中的重要人物。

一是曾国藩。看书中这样的文段摘录:

曾国藩给弟弟们的回信中这样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讲修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注释:不辜负、不愧对自己的父母、双亲、故乡等。忝[tiǎn]);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曾氏所说的“卫身”,乃修身向学,自食其力之意。……曾国藩的嫡系后人及诸弟的后人,无不被这位声震天下的大清帝国“同治中兴第一名臣”光辉笼罩。而曾氏家风中蕴含的一种脚踏实地、明智的奋发精神,则是由曾国藩一手促成,此点在社会变革的时代尤显其重要和难得。曾国藩给欧阳夫人的信中说:“……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

优良的家风使曾氏一辈辈人更加奋发进取,且福泽悠久!

再看让曾昭燏直接受益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她的祖母辈的人物郭筠。摘录书中赞评文段(《南渡北归》第一部P387,388):

因了早年的家教和磨炼,郭筠持家教子不让须眉,且老当益壮,曾氏家族的重大内外事务,皆由郭氏决断。……郭氏晚年立有“家训”六条,策勉男女儿孙要谋求自强自立,同时不要求女儿、孙女们缠足,不赞成八股文章,亦不愿孙辈去考秀才,却要他们学外国文字,接受新式教育。”

感慨良久,我们皆出于普通家庭,长辈在某些方面已经给了我们不少的引领,但是面对大师,这些引领还是无法望其项背的,即使到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对于自己子女的引领也是很欠缺的。但是,我们会百折不挠地努力,竭尽所能,给孩子更多远方道路的指引。

三、大师们也是很有情怀的

请看,大师们分别时的饮酒场景!

(《南渡北归》第一部第四章P157)在流亡岁月中,史语所的“十大金刚”要各奔东西,史语所的“三巨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十大金刚”中的九大金刚,还有几位技工饮酒作别。他们也践行了历代酒场上的规律:“和风细雨——窃窃私语——豪言壮语——胡言乱语——默默无语”,他们的饮酒场景也是群情激昂,张牙舞爪,觥筹交错。酒醒之后,各自东西,星散而去。

再看,梁启超先生的谦逊和自负。

他到清华做演讲,开场白极简短,开篇第一句话:“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紧跟着第二句话:“可是也有一点喽!”此番谦逊同时又很自负的话,的确是很难得听到的。

再来聆听一下大师们的争吵。

蒋梦麟因为南渡到云南的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的宿舍条件太差,与张伯苓争执。蒋梦麟怒气冲冲地说:“倘若是我的孩子,我就不要他住在这个宿舍里!”张伯苓反击道:“倘若是我的孩子,我一定要他住在这里!”梅贻琦出面打圆场:“如果有条件住大楼自然要住,不必放弃大楼去住破房;如果没有条件那就该适应环境,因为大学并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的学校。”当然,后来蒋梦麟的孩子真的住到了西南联大的茅屋宿舍里。当然,这样一句话也很有分量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大学并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的学校。

可爱的金岳霖,也是有很多故事值得大家一品。

一是请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妇产科的专业大夫——来给自己的生不出蛋的母鸡来助产。

二是给陶孟和打电话,电话接通了,是小保姆接的电话,但是金岳霖居然忘记了自己是谁。等他好不容易受洋车车夫启发,缓过神来,才知道自己姓金,结果对方早把电话挂断了。

三是他去劝吴宓不要苦爱毛彦文,更不要在报纸上刊登情诗。他的一番话能把吴宓气得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呵斥他。听听他的话:“私事情是不应该在报纸宣传的,我们天天早晨上厕所,可是,我们并不为此宣传。”居然把人家的爱情比作上厕所,把毛彦文比作厕所,怪不得吴宓会翻脸的。就连金岳霖自己事后也检讨说“确实不伦不类”。

老金为了给病中的林徽因增加营养,养了十几只鸡。还会给鸡治病,用整瓣的大蒜塞进鸡嘴里。

每次跑警报,除了他视若生命的《知识论》,还有林徽因的信函,他都放进随身携带的小箱子里,其用情之深可见一斑。

总之,大师也是人,除了头顶的光环,他们也食用人间烟火,也有喜怒哀乐,也有可爱的一面。

四、为读书,跟着史语所迁移

大师,是极其睿智的,因为他们注重书籍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为了学生有书读,他们也是很拼的。

(《南渡北归》第一部第八章P270)史语所迁往四川李庄,北大文科研究所的研究生本可继续留昆明,因西南联大几乎没有图书可借阅,而史语所藏书丰厚,研究生们不得不像梁思成主持的中国营造学社一样随史语所迁川。

郑天挺给傅斯年的信中这样写道:“北大无一本书,联大无一本书,若与史语所分离,其结果必致养成一班浅陋的学者。”

大师的思想和眼光,岂是一班浅薄的人可以企及的?

五、大师不屈的傲骨让人敬仰

战争,让这些大师的人格光芒更加耀眼,此处以陈寅恪先生为榜样,一起来敬仰一下。

陈寅恪先生的父亲陈三立老人,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当中国军队败退的时候,老人在病榻上怒斥曰:“中国人岂狗彘不若,将终帖然任人屠割(帖然:顺从服气,俯首收敛)耶?”继而不再服药进食,欲一死明志。爱国志士,一代宗师陈三立溘然长逝。

其子陈寅恪,不仅在学识方面堪称大师,在爱国情怀上,也不输其父。

爱读书,读到视网膜脱落,读到眼睛失明而无法医治,让人该用什么语言来称颂他呢?为学生上课,他已经近乎完全失明了,可是上课从不迟到,即使每一次都是满头大汗,步行了一里多地,失明状态下步行啊。学生要去接他,帮助拿书,却被婉拒。

更让我肃然起敬的是滞留香港期间,日本欲拉拢陈先生为其谋事,令几个宪兵拉两袋当时在港岛已极其紧缺,而陈家又极其需要的大米以示恩赐。陈寅恪夫妇竭尽力气把米袋拽出去,日本兵再送回来,如此再三,直到陈寅恪面带怒容用日语高声斥责宪兵,并告知宁肯一家饿死也不要这来历不明的大米。

陈先生只是万千爱国大师中的一位代表,这样的人和事可是不胜枚举,诸君可以细细品读一番。

六、追根溯源,南渡北归的元凶是侵略战争

大师南渡北归,流离失所,如同性命一般的资料丢失之后,不可寻找得到,很多人物的亲人因为病痛,因为穷困,永别人间。追根溯源,谁是元凶?侵略战争,日本发起的侵略战争!

战争的悲惨,不忍目睹!

资料图书的丢失已经数不清楚了,还有很多手批的资料,孤本书籍,从外国千辛万苦买来的图书。这里只列其一:金岳霖跑警报丢失了命根子《知识论》的手稿,结果又要重新撰写,共用时十余年!

大师李济,家庭屡遭不幸。1940年夏天,他14岁的二女儿突患急性胰腺炎,因得不到药物及时治疗而死去;1942年初春,他17岁的大女儿又不幸身染伤寒,还是因为在偏僻之地缺医少药,终于不治。

大轰炸,师生伤亡人数让人不忍读数。有的是一家全部被炸死,有的还很年轻,已经在轰炸中身亡。

血淋淋的场面,不再一一罗列。回望战争,再次激发起自己的爱国情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为增强国力,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

仰望大师的光环,我获得了更多的力量和鼓励,找到自己的突破方向,做最优秀的自己,无愧于每一天的日出与日落。

 

欢迎关注“醉情读写”微信公众号,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南渡北归(第一部)》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