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笔记 -每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又一寸的惊喜。——胡适

最近一段时间,陶新华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和万维钢的《学习究竟是什么》两本书我几乎是同时读的。今天两本书都已经读完,但是前者读的更仔细些,后者主要是通览一遍。《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里提到了“强力研读笔记法“,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必须包括四方面得内容:第一,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第二,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第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第四,发现这本书和以前度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我反观了一下自己,发现即使是我读的比较仔细地一本书,我也才勉强做到第一点。我在阅读《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时,做了阅读摘抄,15万字的书我做了大概一万六千左右的读书摘抄。我为什么没有写心得呢?我在心里问自己。主要是第一遍在读的时候,我还不能完全读懂,我只能靠摘抄来理解书里面的内容和一些概念,这样做了一遍读书摘抄后,理解加深了,印象也加深了一点。而”强力研读“提到的后面三点内容,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说心得和以前书的联系等,有的地方心里也有,但没有动笔写。因为这需要调动你的回忆、想法、还要组织语言,理顺逻辑,这就特别需要完整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就一直做得是读书摘抄,所以对于读书,我真的连门都没有入。但即使如此,这也是我第一次读书,把每一节的读书摘抄做完的,形成电子版。也是值得为自己点赞的地方。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篇内容。上篇是“教育发展与积极心理学“,下篇是”教师的困惑和应对策略“。上周读完上篇之后,其实我写了一个读书心得,但是也是类似概括总结,理顺逻辑脉络的内容,也很少涉及心得的内容。但也是一个阶段总结,至少理论性的知识在脑子里储存一些了。今天把下篇读完了,我也先梳理一下内容。

如果说上篇主要写的是理论性知识,那么下篇更多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原理,最后给出应对策略。陶老师总结出十大经典案例,每个案例后面都给出了教育学、心理学依据以及应对策略。教育策略能否有效,关键还要看教师的观念。所以,陶老师在给策略指导前做出的专业解读不厌其烦。比如对待学生“早恋”问题,还有不少老师和家长采取围追堵截的方法;比如对待“离异”家庭的学生,还有不少老师怀着一种带着偏见的泛滥的“同情”;比如对待学习上已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还有老师用不友好态度做负面评价,还有网络沉迷、抑郁情绪、考试焦虑……积极主动更新理念,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

我想每个教育人都期望自己能引领学生们拥有获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这是教育人的情怀,更是使命。在社会洪流裹挟中的青少年怎样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这种能力,到底有哪些制约因素,教师该如何承担起这“重要他人”的职责……这些困惑,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复杂多变的时代,这应成为每一个教育人不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陶新华老师的这本书给身处迷惑的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

关于这本书,我还刚刚走到边缘,在接下来的假期里,我还会接着读第二遍,会结合自己曾经的教育生涯和作者尝试对话。虽然这是本并不艰涩难懂的书,但是在我看来,用《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里的一个概念,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学习区“,不是”舒适区“。虽然平常因为带孩子,能够挤出完整的时间是在是有限,但是希望自己有这样的毅力,不求日日对话,但求不间断,不懈怠。不能老是在书的边缘徘徊,真正地走进去。

读书,真正地读书。把自己热爱的事情严肃认真的做,而不仅仅当成业余爱好。不要别人的看法,也不要期待别人的鼓励,更不要因为自己跟不上别人的节奏而妄自菲薄。白天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母亲的身份,晚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需要别人了解,只要自己知道自己在做得是什么就可以了。做好自己的秘密项目。你要相信,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线,每个人都千姿百态,不拘一格。做好自己,走自己有能力、愿意走的路。不跟任何人比,只和自己的昨天比。始终相信:每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

张莉莉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