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李光耀回忆录》

草草翻了下《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2018年第4次印刷),我原以为他在回忆其政坛的经历,结果发现他就新加坡的国民语言问题写了一大本回忆录,所以自己的兴趣点不是很多,有些内容看着看着还想打瞌睡。

图片

上世纪上半页,新加坡先后是英国、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投降后,新加坡成为马来西亚一个联邦。1965年,它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国民基本上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及其他少数欧亚裔人等外来移民构成,其中,华人占75%以上,日常交流语言主要是华语、马来语、英语等。虽然当地华人众多,但华语也不是通用的“普通话”(潮汕话、客家话、北京话及各种华语方言等)。语言问题自然成为彼时作为执政者首要考虑的问题。李光耀的远见卓识在于,用政治手段强行推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同时又避免引起华人、马来人等不满,先把华语、马来语、当地方言作为国民第二语言法定下来,随后又进行调整与改革,最终确定了英语和华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双语政策。

在华人占比那么高,华语成为新加坡通用语言的呼声高涨时,李光耀仍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强制让所有的华校学习英语,从中可以窥探出他作为政治家的能力。按照他的理解,新加坡是新加坡人的国家,不是中国人、汉人的国家,不能基于一个民族、一个宗教、一个语言立国。如果一旦确定汉语是官方语言,那就给别人一种错觉——新加坡就是中国的海南岛或中国的台湾,它必定与中国大陆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那么,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新加坡的民族认同、语言认同、人民认同、国家认同何在?李光耀以语言为突破口,以政治手段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命运共同体,让当地的华人也好、印度人也好、马来人也好,统统闭嘴,而且还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而不是哪个国家或者哪个民族的附庸,这是多么厉害的一招!

更重要的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作为建国的国策之一,新加坡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英文社群里的一员,自然会博得了西方国家的同情和好感,于是,它便成功地搭上了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便车。从此,新加坡经济开始腾飞,国家日益强盛,人民日益富裕,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这反过来又增强了国民对国家的认同。

看了书的第一章,我在想,如果当地华人不学英语怎么办,难道政府还强迫不成?文章第三章讲的南洋大学的故事便给了很好的注解。南洋大学由当时南洋企业家陈六使出资500万美金并捐献523英亩橡胶园,于1956年建成的(印象中,林语堂当时准备就让校长的),它是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的宗旨是团结华人,宣传中华文化,但拒绝使用英文。前面的宗旨是很有市场的,毕竟华人众多,但拒绝使用英文,与当时新加坡全国上下都在推行英语之路的大背景是背道而驰的,它明显保留着中国人那种因循守旧的思想顽疾。我在想,你在别人的国家里培养亲中的学生,你是要替毛泽东同志培养革命接班人么?

书中说共产党的活动在南洋大学很活跃,那些带领学生搞运动的激进分子全是马列主义者,而且还成立了共产党的组织——人民行动党。陈六使和他的支持者相信共产主义中国是伟大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都没到过中国),结果19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说中国要向新加坡学习,并随后派出了大批大批的考察团、学习团,这让南洋大学的“革命者”梦碎。看得出来,李光耀专门写了这个故事是故意把南洋大学讽刺一把的。

因为南洋大学与时代脱节,与现实格格不入,不会讲英文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政府不支持,生源质量和毕业生质量偏低,毕业文聘变得一毛不值,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大大加速了南洋大学的死亡。尽管当地很多华人为了让它苟活下去,在背后苦苦支持、默默地付出,捐钱捐物,但最终,南洋大学也抵挡不住时代的洪流和政府觊觎。1980年,它被新加坡大学合并,随即新加坡政府又在原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南洋理工大学,令人唏嘘不已。

应该说,新加坡在国际上有如此的地位和影响力十分得益于李光耀开启的语言改革之路的。西方国家强盛时,他力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赢得西方支持;中国崛起,他又把汉语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向全国推开,让弹丸之地始终与世界保持着紧密联系,这确实是他的厉害之处。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李光耀回忆录》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