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我们都曾彷徨

向天空他追求最美的星辰/向地上他向往所有的欲望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我们都曾彷徨

这是两代人的典型对话,却很少有两代人可以像这样对话。

信是很棒很棒的沟通方式。我知道,我也在坚持和尝试。坚持是给朋友,每年的生日信都像是彼此一岁将尽时的总结(也包括一时兴起的“letter”哈哈);尝试是给爸爸,反响不好,父亲总是不擅表达且羞于表达,千把字发过去收回来的却是寥寥几语,总让我觉得有点不甘心。
——

我倒是很庆幸现在才读这本书,因为刚好是和当年的安德烈差不多的年纪。年轻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安德烈的信里可见一斑,有很多和我们这一代重合的点,对权威的反叛、对独立的渴望,还有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对世界的温柔和善意。所以读安德烈的信,会觉得轻松,并有思想碰撞的愉悦。而读妈妈的信,会觉得需要认真去思考、回忆、并且拼贴知识,才能完全理解话里的意思。天下的妈妈都一样,但是龙应台又多了点想要了解的学习态度,所以显得特别可爱。

信里提到了两个我也特别纠结的问题。

第一个从小到大都在困扰我。人的同情心到底该如何使用——到底该不该施舍街上乞讨的老妪?因为吃动物太残忍而选择吃素,是对的吗?又或者,想起非洲难民或者山里的孩子应该少吃几口饭?

虽然被这些问题困扰,但我几乎不施舍,我总是吃肉,饭每顿都吃的很饱。不知道真正在意这些的人是如何做的。建立慈善基金会,天哪,我自己都需要爸爸接济;吃素,那我简直可以死了;少吃饭好为物资贫乏的地区攒下粮食,这个倒是可以从节约粮食入手,但是就算那样做,他们就真的有饭吃吗?我觉得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人们是没办法把这些事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去在意的,那距离我们实在太远了。但是看到或者想起来,却总是受煎熬似的。龙应台倒是为我开了脱:只是你现在能力不够,还没有找到可以具体着力的点。好嘛,自私如我,更加不会闲来无事思考这些了。但我还是要摆一摆我的态度:关于怜悯,是基于能力,但只能尽力。

第二个问题也是很多读者都有感触的——“我太平庸了”。“给河马刷牙”是特别好,遵从自己的心过好一生着实幸运,但是还是有太多人困于生活,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平庸,为谋生活而挣扎在让人失望的社会熔炉里。我也曾因为自己的平庸低落,觉得自己根本没办法单枪匹马展开人生。但是人总要接受自己,我换了一个角度思考自己:就算再一无是处,也总有做得还不错的事情吧。那就以那些事为起点慢慢探索,先让自己开心起来(反正学习总不会错)。

也就和龙应台说的差不多,“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管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可能是比较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呢?”不过这也是理想化的说法,因为不能保证工作时自己喜欢的并且能够养活自己。我甚至预见到我以后可能会做一份我不太喜欢的工作来谋生,一下班便放飞自我。至于工作,米兰-昆德拉说了,“做的是自己不在乎的事,真美”。但我知道那不是最好的状态。我心向往的是工作成为我每天的动力,不是金钱动力,而是精神动力。那会是件容易的事吗?

其实我也觉得我们不能用“平庸”这样的话来形容自己。一方面心理暗示太多,就算不是真的自己也会暗暗相信了;另一方面,哪有人是真的平庸呢。他的身上总会有那么一点闪光点作为和他人区分的标志,他也总会是某个人眼里的独特存在。我们总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一点,真的。
——

我太感动于龙应的主动了解,也欣慰于安德烈的配合,从而造就这本不可多得的书。青年人和中年人的思想碰撞出来的,也许大部分是对立的观点,但至少他们在进入彼此的生活。《我家那闺女》里,爸爸们都很了解自己的女儿,也让我十分羡慕。那样的亲密感,会让父母觉得生活美好,让孩子觉得后盾坚实。像那句文案——人人都害怕变成孤岛,却忘了身后有一片海。唉,怎么办,我觉得我快变成孤岛了,马上岛也快淹了。

读完这本很想读一读《傅雷家书》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我们都曾彷徨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