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读后感 -人生最好的活法,是活出真实的自己

解读:若水
原著:曼加·德·尼夫

作家李筱懿曾谈过她唯一一件后悔的事。她24岁时,有一位猎头过来问她愿不愿意去一家知名的公司,做总经理的秘书。

面对这个机会,李筱懿纠结了许久,还没开始面试,她就把自己从头到尾否定了一遍:不够高、外语不够好、性格不够好、不够聪明、不够专业……这一连串差评,让她严重怀疑自己能否胜任。

最后结果也不出意外,她放弃了那次机会。

觉得自己不好、没有价值、没有成就,对自己的缺点了如指掌,对优点乏善可陈,其实这就是典型低自尊的表现。

荷兰资深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师曼加·德·尼夫,他知晓低自尊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麻烦,想帮助更多人改变,就利用自己的专业特意写了《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一书。

书中以认知行为疗法(CBT)为框架,用老妪能解的语言揭示人们不自信的原因,并提供了简单易行务实管用的基础练习,让我们学会识别自身的长处,从而让内在的负面评价远离自己,帮助自己重新建立自信。

下面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与低自尊告别,重启自信灿烂的人生。

相比别人的评价,自我否定是最致命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别人对我们的否定,只会通过耳朵传送给我们,而我们对自己否定的声音,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在心房中一遍一遍回响,不知疲惫、不易消散。

这种状态跟心理学家勒夫提出“自我PUA”的观点不谋而合,很多人习惯性地通过自我否定、评判,摧毁自己的自尊,主动掀开自己最难堪的一面,长此以往,不断内耗自己的心力。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丹尼斯总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成就而闷闷不乐,可自从她当了操场管理员后,被学校学生天真快乐的气氛所感染,为此她想为学校做更多的事,比如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为大型赛事装饰学校,或为学校音乐剧制作服装等,但她却从不敢申请,因为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你做不好的”。

丹尼斯的经历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在工作中,我们想获得更高的成绩,但总是怕自己不够好而暗自内耗;在生活中害怕被喜欢的人拒绝,而宣称自己患有脸红症不敢表白;在家庭中,看着日渐紧张待解决的亲子关系而刷手机麻痹自己。

很多人还没开始行动,就已经被自己内心负面评价给劝退,导致做任何事情都失去动力。

作者认为消极的信念好比偏见,当你对自己抱有偏见时,除非自己醒悟,否则很难发觉自己一直在自我否定。

这就是为什么自我否定,比外界的评价更具杀伤力。外界的评价可以不入心,而自我否定是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很糟糕。

实际上我们并没有那么不堪,只是被一叶障目,只要我们开始客观地看待自己,不断做出一些小的积极的调整,假以时日就会充满自信,为自己骄傲。


收集自己积极的品质,提升自我能量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责备自己一无是处,只会跌落一望无际的深渊。有勇气认同现在的自己,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一味地后悔、抱怨、责备自己没有表现好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负面情绪就像狗皮膏药,贴上去容易撕下来难,负面言论会像广告屏一样在心里循环。只有接纳真实的自己,理智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才会越来越好。

日本博士江本胜做了一项关于水的实验。他对没有污染的天然水分成两组,一组对这些水说积极乐观充满爱的话,对另外一组的水说消极讨厌指责的话,然后用显微镜观看两组水,发现接收积极内容的那组水,结出来的冰晶是很美的,那组接触消极内容的水结晶是难看狰狞的。

显然,不同的语言或信息在无意识中,会对我们的内心产生严重影响。当我们不自信的时候,就会不断地收集有关自己的负面信息,从而否定自己,这是捡芝麻丢西瓜的行为,负面信息只会不断提醒自己很差劲。因此,想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正能量,我们不妨把积极内容多植入我们的内心。

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非常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写积极日记。

你可以记录一天中美好的事情,比如让你感觉好的、成功的、快乐的事情。如果你对某事感到自豪或满意,也把它记录下来。此外,你还可以记录下你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赞扬或感谢。

你的日记越完整越好,内容可以很短,但一定不要编故事,重要的是,当你自己读日记时,你能清楚地回忆起你当时经历过的愉快感受。

能让我们充满力量的一定是那些开心的、积极的、受鼓舞的、相信自己的时候,我们试着收集那些积极美好的小确幸,让自己的生活多一次笑容,少一次皱眉,多一份前进的力量,少一份自责徘徊。

和消极心理进行博弈,你会越来越自信

稻盛和夫说过:“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他的思维产物。”

所谓心不唤物,物不至。

当我们不断给自己灌输消极观念时,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一片灰暗。

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个女孩做了美味的意大利面招待她的朋友,她的朋友品尝后,发自内心地说“很美味”。受到称赞的女孩却显得很局促,说意大利面火候没掌握好,并没有很好吃。

在别人表扬她时,她总会自贬一番。虽然谦虚使人进步,但过分谦虚就是自卑。

自卑的人一旦开始接收他人的好评时,内心的自卑感就会趁机出来拆台,阻止我们接收积极的信息。比如别人认为你乐于助人时,消极思想就会跑出来说“但是”,“但是我有时候也不想帮助别人,只是不好意思拒绝。”

其实,消极问题对比积极的信息更容易被我们感知,因为我们更倾向把注意力集中在消极的事物上,这种消极观念会占据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瞬间失去动力做更多积极的行为。

作者在书中对这种现象解释道,如果你的自尊感不强,你就不会接受别人的赞扬或积极日记中的词条描述,觉得积极的东西让你感觉不舒服,因为它与你目前状态的信念相悖。

书中给出的方法是大胆地对那些“但是”说“走开”,然后忽略它。不过,有时候我们自己对“但是”觉察得不够及时,这时就需要借助朋友的力量,让他们提醒我们,需要调整到积极的方向上。

勇敢地与消极评价谈判,发自内心地接纳自己,承认自己也很优秀。当我们发掘自己更多的积极品质,才会拥有满满的正能量,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着急,不要过快自我否定,要对自己有耐心,接纳真实的自己,做认为对的事情。

正视别人的批评,你的内心会越来越强大

别人的批评也许使我们不痛快,但良药苦口利于病,批评像人身体的疼痛,告诉你哪里生病了。

当我们信心不足时,常常会消极地解读别人的话,对于他人那些模糊的言词,不经意的眼神,都会认为是在对我们评头论足。当我们真正被批评时,这种指责、攻讦会被我们臆想得更严重。

雪上加霜的是,消极核心信念此时会毫不犹豫跑出来,攻击我们已经动摇的内心。这时,所有的负面情绪就会像蘑菇云一样爆发出来。

这时一部分人会选择逃避,记得樊登回忆自己在电视台工作时,领导说他的主持方式有待提高,还没等对方说完,樊登就急于为自己辩解,最后领导很失望地说“原来你一点都听不进别人的批评”。

还有一些人不想在员工大会上被批评就提前请假;和伴侣发生矛盾时,不想面对问题就先说分手结束关系;养育孩子时面对孩子种种“不听话”的行为,不去找核心原因,而是说孩子让自己操碎心。

还有一部分人会反击,通过攻击他人来避免批评。比如对方还未开口就被我们指责一番。

其实我们这样做,只会让我们暂时不面对批评,但是永远都学不会如何正确地面对批评。

书中提到“你不必害怕,你可以利用它做更好的自己。”这里的“它”,就是指他人的批评。

面对别人的“批评”时,我们可以思考几个问题:

对方是在指责我还是事件本身?

对方的观点我同意吗?

如果同意对方的说法,要不要改变?

我要怎么改变?

批评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好,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不堪。不同的结局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件事,产生什么行动。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逃避退缩胡乱反击。

对于别人的批评,要学会接纳,同时也保留自己的意见。只有选择正确的方式应对批评,我们的内心才会在实践中锻炼得越发强大,越有勇气活出真实的自我。

想起一句古话“筑室道谋,三年不成”。

意思是,盖一间房子,总因为别人的想法改来改去,结果三年都盖不好房。太在意别人的评价,终究活不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自信的人就像清风一样,淡然从容不轻易被他人影响。

人这一辈子,就是不断认识、理解和接纳自己的过程。学会客观理性地和自己的内在相处,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忧愁。

愿我们都能活出自我,遨游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解读:若水,愿你能透过我的字里行间,变得有点不一样!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

赞(8)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