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 -别谈时间,会伤心敏感

原创 海晏海言

6:40,开始写今日文章。

近日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个故事印象深刻。

为了解安德烈十八岁的世界,龙应台把自己十八岁的笔记,从箱子里翻了出来。三十四年来,第一次翻开它……

我脑补了一下画面:52岁的龙应台,通过文字,清晰地看到了十八岁时的自己。看到十八岁时稚嫩的想法,看到十八岁时青涩的少年。为自己居然那么想而微笑,她的18岁可以和52岁面对面。

而我的十八岁,别说面对面,能找到一个模糊的影子,都得说阿弥陀佛,因为十六、十七、十八,都混成一团浆糊。

不说那么久远,就连这个月什么时候理的发,都记不清楚。还好,自2019年,建立了一个新习惯—时间记录,输入理发,立刻显现。

2018年12月17日,读了《奇特的一生》,知道时间记录的存在。知道有一个叫做柳比歇夫的人,在1916年至1972年之间,56年如一日地写时间开销日记,从不间断。

格式: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个月度总结、年底总结。

有了时间记录,他的时间从无影无踪,变成清晰可见。
时间去了哪里、变成了什么,总能看得见,他获得了时间;
记忆不在只是零散几个事件,而是大大小小发生都变成文字,既永恒又丰满。

这些当时并没有打动我,因为没有相关的体验,无法感同身受,甚至根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现在看来,读书只能读出自己经历的东西,不经历的东西,即使很厉害,也不觉得。

读书,就是这么有趣,一本书不用全懂,也照样收获颇丰。虽然关于时间的描写,很多我不懂,但因此受的益好懂呀,太赤裸裸了。

比如:
一生写70多部专著,涉及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多个学科;
过得很好的一生,比普通人看更多电影、读更多书、睡更多觉;
有一种错觉,付出不多,得到最多。

再看其时间记录:
最高年度工作记录2006小时30分钟,日均5小时29分;
最高月度工作记录316小时,日均7小时;
最高日工作记录11小时30分。

乍一看,就一种感觉,so easy!随便上个班,都是8小时。正值满脑子都是写作通往财富自由的想法,写一本书的期望格外强烈,这投入产出比,这小生活,都是我向往的。

虽然没有读到曾经的自己,但读到了希望的自己。读书,就是amazing,读不到曾经的自己,也能读到希望的自己。干,就完了。一记录,就是近3年,不停改版,不停被时间记录震撼。

比如:
知道读一本书的时间,平均3小时;
知道日均5小时的成长,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知道自己真实想要的是什么;
知道自己为梦想拼了几分,知道如何修正。

很多书都在写时间管理,时间记录就是最好的时间管理。想管理时间,至少应该先看到时间。看不到时间的人,根本谈不上管理。

时间记录一路走来,我明白了两点:
第一:注意力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产出就在哪里,梦想就在哪里。多么深刻而又简单的逻辑。

第二:不要到平均水深1.5米的地方去。我165公分,150按道理淹不死我。可是平均150意味着有地方2.8米,有地方0.2米。回首当时,带点不屑地看待日均5小时29分的最高记录,就会为自己的无知汗颜,要敬畏看待平凡的平均。

我常对小儿说:”你可以不爱很多东西,但你一定要爱上读书和写作。

读书,可以让你突破时间、空间、阶层的界限,去想去的年代、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知道想知道的事……可以让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事情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百万年的人类进化,人类面临几乎同样的问题,能解决的,书里都有答案。

而写作,那怕只记住某年、某月、某一天、在某个地方和某些人,干了某些事情,都成。有一天,你会发现,能清晰地记得并回味自己的一生,是最奢侈的幸运。”

而后者,就是时间记录。

人过四十,常常怀疑自己如何走到今天,有时会觉得是梦一场,记得有限,又会乱串。

就连小河缠绕、青山连绵的家乡,都回不去了。因为很多人不见了,很多事情记不得了。山依旧连绵,水依旧环绕,可我却回不到童年了。童年如是,少年如是,大学都日渐模糊了,关键当时并不知道记录的意义。

文字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永恒的,是可以留住记忆的,那可是活过的证明呀。活着,只是当下一个点;而活过,才是完整的一生。

一生从时间上来说,不长;一生从记忆上来说,太长。长到有限的脑容量,根本无法承装,只能不断过滤,不断遗忘……

7:59,over!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