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中国人的禅修》读后感 -谨记这八字箴言,让你活出通透人生

解读:乐筱 |
原著:弘一法师

钱钟书曾经说过:“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世界,那里或许不如人间热闹,又或者看起来沉静如水,毫无波澜,却是你心中的理想世界。

一个人,一辈子总会有能够感知到孤独的滋味。殊不知,体味“孤独”也是参悟人生的过程。

我们今天所要分享的《中国人的禅修》,他的作者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既是才华横溢的学者李叔同,又是令人尊敬的佛门宗师“弘一法师”。

本书汇集了作者对佛学和艺术的研究,以及他与友人的信件,是作者对人生修养与佛学真谛相结合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与体味,用一生去静静领悟”的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位“孤独至灵魂丰满的禅者”,满怀虔诚的心去感受他如何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聆听文中的八字箴言,带你活出通透的人生。

清净,涵养心志

佛法有云:“常乐我净。”

世人都想着能够永久安乐,想要自由自在地生活,那便是要持有纯洁清净的心态。

三十九岁的李叔同结束他的教学生涯,开始作为一名僧人的生活。从那一刻起,他始终保持一颗佛家人的清净之心,做到自心清净,令他心清净。

他秉持着过午不食,清茶淡饭的僧人生活。在很多人看来这未免有些清苦,明明年轻时候的他也曾是留学海外的翩翩公子,归国后的他还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却为何成为远离喧嚣的佛家人?

然而,在大师的眼中,一粥一饭都是恩赐。幼年时母亲给予他的教导,让他懂得了珍惜福分,佛门的清净给了他心灵的抚慰,他并不觉得苦,反而从中领悟到平淡的日子最是弥足珍贵。

当一个人的内心不再纠结于令人痛苦的节点,也就会让心里变得舒坦,当心里保持平静的状态,所有的好事都会随之而来。

正如书中写到:“聚散随缘,何必一概。”

心里清净了,自然就看淡一切。人生只要不拧巴,就会变得顺遂许多。

弘一法师在漳州七宝寺讲录时谈道:“智者不执著我相,以无我的精神,做利益众生的事业。”

大师提示我们不要执着目之所及,更不要被它肤浅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要多考虑做些利己利人之事。

他在讲解《大般若经》时也进一步用“真空”和“妙有”解释不必执著,透过表象看本质。

时常保持清净的“空杯”之心,懂得假若人有十分福气,自享三分,与他人三分,余下四分留给日后。

厚德,承载重任

《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良好的德行,是让万物运作的关键。

弘一法师是一个做事极为认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为了把佛学研究做到最好,他选择了最苦的律学,把弘扬律学作为自己的追求,并且重振这一学派。

林子青在《李叔同(弘一大师)传》里写道:“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

因此,《华严经》就像是一面衡量大师自身言行的镜子,《四分律》就是他行动的准则,而最终的目标就是让世人都能被佛法所庇佑。

有一次,弘一法师生了一场大病,在草庵里静养一个多月,他发现那里的钟表比起外面的慢半点。

等到弘一法师的病好些了,他离开草庵来到南普陀寺,但是他依旧将钟表调慢两刻,别人不理解他的举动。

后来他在书中对此做了说明:原来他每次联想到生病的情形,就惭愧自己德薄业重。他要用这个“草庵钟”提醒自己德行尚缺,还要努力注重言行合一。

弘一法师在书中写道:“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够改过迁善,做一个好人,同时我也希望诸位都做好人!”

他一生以“厚德”为己任,言传身教,不断影响着他人。

书中曾有弘一法师写给友人的信,在书信中他问道:“质平是否仍在美专,或在他处?”信中的质平是他的学生。大师在出家前资助这位音乐奇才,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他推迟了成为僧人的时间。

不仅如此,弘一法师还在给学生的信件里,再三叮嘱他不要把资助的事情说与其他人听,为的就是不要给他的学生增添来自外界的压力。

弘一法师爱惜人才,懂得成才之路的不易,他更懂得保护他人的自尊心。

《大学》有云“明德”二字,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不仅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还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至善,善待人生

弘一法师说道:“美,好也,善也。”世间事物都以“善”为初心。

善良的人家会积聚善事,而很少从善的人家很可能累积祸端。

劝人从善,福有福报。

书中讲了一则关于丰子恺介绍老师李叔同的故事。

李叔同每次去丰子恺家,但凡要坐藤椅时总要摇晃几下才坐。

刚开始丰子恺不好问,但见多次如此,就开口问老师为何这样做?

李叔同的回答很有趣,却又透露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原来他先晃一下藤椅,是为了担心缝隙之间的小虫,他用自己的微小举动,提醒座位上的小生命快些躲开,就不致于伤及无辜。

可见,大师是一个慈悲之人,有着悲天悯人的心性。

徐悲鸿先生在看望弘一法师时遇到一件怪事,他看见一只猛兽在法师面前行走,却不伤人,就询问缘由,原来猛兽曾经被人擒获,而法师把它放生了。

大师还在给友人的信中写过“厚植善根”。

当善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心底,你所散发出来的气场都充满了善的能量,也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它的力量。

弘一法师的善行引导很多人,他们都以遇到他而深感荣幸。

丰子恺把他“认真”的态度铭记于心。

刘质平承继了他所奉行的“为人师表,人格第一”的教学风格。

一个人怀着一颗至善至美之心,坦坦荡荡,无愧于心。

或许我们做不到如同弘一法师这般的常怀慈悲之心,悲天悯人,但是我们至少能够做到点亮心中的善意之灯,照亮自己,余光为他人。

有情,处世格局

《华严经》云:“非是众生请我发心,我自为众生作不请之友。”

它所说的意思就是不等他人请求,自己从心底里就情愿去帮助他人。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别人也是能够感受得到。

比如,弘一法师在出家前给学生们讲课,遇到学生不专心听讲,他并没有当面斥责,而是找个单独的机会与学生交谈,提醒他听课要认真。

每次这样的交谈过后他都会对着学生鞠躬,学生们都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后来他的课学生们都听得特别专心。

只有当你真正地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你才能融入到他们当中。

书中也常常提到一句话:“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

这世间的所有生命都尤其珍贵。在大师看来,他们都值得尊重和照拂。

弘一法师批阅《护生画集》时,提出画集要以柔和的画风,让欣赏作品的人内心生出悲悯之心。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以引导他人打开心门,正视内心的真实想法为初心,能够让人由心而发,去关心他人,关注身边的事物。

除此之外,弘一法师在给瑞今法师的书信里提倡办小学,不过他的目的并不是要从小培养僧者,而是让他们从小就可以被佛法的善行熏陶,懂得多做好事,做有情有义之人。

大师在送给友人的信中有一句偈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当你看到万紫千红的花朵缀满枝头闹春时,你就会发现天地之大自有你行走之地。

你所感受到的不再只是眼前的春意,哪怕现在的你还只是宇宙里渺小的一份子,但是你的心已经足够容纳百川。

当心底的万物生根发芽,你就会感受到生命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处处温暖,点滴有情,生活就会过得充实,而内心会变得更加豁达。

弘一法师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坚持振兴律学,潜心研修戒律,著书说法,他还擅长书法、诗词等艺术领域。

他所题诗的《护生画集》就是宣传仁爱,让人懂得有情,善待人生。

弘一法师前半生为师,后半生为僧,看似跳出红尘俗世之外,但是他始终胸怀坦荡,心中有善,心中有情,坚持做到言行合一。

诚如以下八字箴言,四字之心:

清净之心,使人心里敞亮。

厚德之心,使人敢于担当。

至善之心,使人爱己爱人。

有情之心,使人心系世人。

弘一法师用毕生研究人生的真理,引导世人去理解“出世”,不是让人不理世事,不关心他人,而是以一颗超脱俗世之心,去看待这世间的事物。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自然能够活出通透的人生。

*解读:乐筱:一个喜欢写作的设计师。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中国人的禅修》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