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9月的一天,刚过不惑之年的阿尔贝特·施韦泽坐在非洲的海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的身份不再是一个神学家,不再是一个哲学家,而是一个医生。到赤道非洲行医,这个念头对于他由来已久。还是在他30岁的时候,他就确定了这个计划——从这个年龄开始直接为人类服务。为此,他开始学医,并最终实践了自己的理想。
长期以来,他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文化,考察性的批判已经太多了,而我们的学术界已经堕落到了担当着模仿者的角度,那么,对于一个心怀良知的知识分子,他最适宜做的工作,就不是破坏而是建设了——对人类文化做一番建设性的工作。为此,就必须探寻能为文化奠定基础的认识和信念。他逐步认识到,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一种肯定世界和生命的态度。后来,他又把它精确地表述为:“伦理地肯定世界和生命。”对于他来说,通常意义上的关于善的概念并不能把肯定世界和生命与伦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它不够基本和普遍。于是,他努力的探求一个合理的答案,苦苦地思考着寻求一个满意的解答,可是,旧有的哲学观念不能赐予他力量,新的灵机又像海边的云雾一般捉摸不定。阿尔贝特·施韦泽,深深地陷入痛苦的思考之中。
就在这一天,有人找到他,要求他到上游200公里远的恩戈莫去,在那里,一个传教士的妻子名叫彼洛特的患了病,需要他的治疗。对于他,一只正要起航的小汽船,成为他能够找到的唯一交通工具,而他还不能直接坐在这只小汽船上,而是坐在拖在汽船后面已经超载的驳船上方逆流而上。驳船上,只有他和一个黑人。非洲的9月,正逢旱季,驳船在河流中慢慢行驶,一边行驶,一边在密布的沙滩间寻找着可供前行的水路。一边的黑人沉默着,忧郁的眼睛张望着迷蒙的前方,那里,草已枯黄,在9月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无精打采,有气无力;而阿尔贝特·施韦泽则仍沉浸在深深的思考中,那个长久以来困绕着他的问题的答案在哲学中遍寻不见。
他就那么心不在焉地坐在驳船上,外界的风景和变化对于他成为事不关己的存在。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第三天的傍晚。那时,夕阳的余晖洒在草原上,就像一个迟暮的老人看着生命的尾巴;洒在河面上,渗入到河水里,却焕发出耀眼的青春般的色彩。就在这时,一群河马张着巨大的嘴巴游过驳船边,对他们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便离去了。仿佛受到禅宗里所谓的“当头棒喝”,此情此景,让阿尔贝特·施韦泽恍然大悟,他长期以来寻求的答案就在这里,就在这里:“敬畏生命”。他明白了,他找到了联结他哲学思考的纽带,通过“敬畏生命”这一概念,他能完美地论证伦理并把它与肯定世界和生命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