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属于丈夫的怀念 -《诗经》

《诗经》中的弃妇诗多得令人惊诧,透过那些或哀怨、或悔恨、或反省、或无奈的诗歌,我们看到的是男子的薄情和负心,看到的是男子强势地位决定的易变和冷酷。相比之下,数量相对极少的悼亡诗,读来就颇令人感怀了。

《诗经》中最有名的悼亡诗有两首。一首是《邶风》中的《绿衣》,一首是《唐风》中的《葛生》。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按照哲学家的说法,基于生活的遗忘,是对生命的一种保护。生存是如此的不易,生活是如此的艰难,背负得太多,太重,一个人的行走就显得格外沉重而悲怆。故而,就有了遗忘。在遗忘中,一个人得到暂时的轻松,就有能量、有余力、有精神来应对当前的困苦。但生命又不能没有记忆。是记忆,记载了过往的历史,又必然延续今后的历史,而恰恰又是这样的历史,构成了现在的这个“人”。所以,一个人,就行进于遗忘与记忆之间。

遗忘是有所取舍的,这是由一个人的心性、性格、追求、经历等等所决定的。有些被遗忘的东西,就永远地遗忘了,但有些遗忘,却就停驻在心之一隅,渴望着被唤醒,似乎只有如此,才会让这个人找到以往的自我。

唤醒的手段,莫过于物。因为相比脆弱的人为说,物是相对恒久的。它以它的不变,来映衬人的变。“物是人非”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而“睹物思人”,也就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这样的物,一般意义上,不是不曾关乎自己的存在,而是曾经寄托了某种感情的,象征了某种时段的,代表了某种经历的。

《绿衣》中的绿衣,就是这么一种存在。抒情主人公看到一件“绿衣”,由此生发出对亡故的妻子的怀念。看似平淡的回忆中,有着许多的潜台词,从而为这首诗增添了摇曳无限的情致。

一般的睹物思人,当然是看到物,自然地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比较直接。比如,由一枚夹在书页中的枫叶,想到那最初的恋情;由一张发黄的信纸,想到那个消逝在时光之河中的挚友。此诗仿佛也是如此。但在表达心理时却更见婉曲。已是秋天了,“凄其以风”,寒风瑟瑟,令人若不胜禁,诗人呢?则还穿着夏天的衣服(絺兮绤兮)。倘若在妻子活着的时候,换季换衣,是他根本不用操心的事情,现在感到寒冷了,才知道季节的变换,才意识到要更换衣服,于是,自然而然地去搜寻,从而找到了有着夹层的“绿衣”。不用更多著墨,妻子的最突出的特点就从这隐含的信息中表现出来了:她贤惠,无时无刻不把丈夫放在心上;她关心,属于丈夫生活的一切都按时料理。透过这样的层面,妻子活着的时候,自己活得轻松而自在,完全可以专注于其他事情而忽略一部分事情。这专注的一部分,为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找到了依据;这忽略的一部分,则使自己从琐碎中摆脱出来,拥有了很多的完整。对于一个人,最应该感激另一个人的地方,也就在这里。她的存在,改变了你的生活方式和状态,而这种生活方式和状态,正是你的人生所最需要的。所以,这里的悼念就有了另一个层面上的意思:妻子的逝去,不但是一个挚爱的人的逝去,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逝去。无论是哪一种逝去,对于一个还存活在人间的人,都是难以接受的事情。

正是抱着这样的情怀,抒情主人公对寄托了情思的“绿衣”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感受。这种感受在表达时是逐渐加深的,正是这种加深,使这首看似平白的诗平添了许多的韵味,让你不得不感叹“忧伤出诗人”这种说法的正确,也不得不感叹汉民族简短的抒情诗的成熟之早。“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诗人拿过绿衣,先看到它的表面,然后看到它的内里。这就表明诗人是翻里翻面地看的。这种动作是下意识的,正是下意识,表达出了他浓重的忧伤。我们完全可以想见,诗人就把那件衣服捧在手里,一如捧着妻子留存的温度,他起初看得随意,后来越来越仔细,而且动作也越来越舒缓,每一次的翻看,勾起的,都是深浓的忧伤。而他也就沉浸在这种忧伤里,不想走出来。摆脱有时候是一种保护,沉溺何尝又不是一种呵护?呵护着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呵护着自己的圆满和完整。一个轻易地抛弃了最真挚的感情的人,也就没必要存在于世了。

翻看这个动作不是戛然而止的,它一直在延续。“绿衣黄裳”与“绿衣黄里”相对成文,倍增情味。不但看上衣,而且看下裳。而看的过程,也就是对妻子的无限怀念过程。这种表达很有意思:许多的作者在抒发相似情感的时候,往往先写看的过程,然后将看的人从那个动作中剥离出来,让他陷入或沉思、或怔忡的氛围中,从而增加一种浓重的悲凉。但这首诗中的主人公却不是这样,他就一直在翻看。这种翻看的每一个细微的表现,都是一种抒情,都是一种对往日的触摸,都是一种对妻子的呼唤。这种表述是朴素的,唯其朴素,才更感人。

由此而下,诗人看到了缝织这件衣服的丝线,这里的每一针每一线都留着妻子的辛劳和关爱,这一点,应该是他此前从来没有留意过的。从来没有留意过的东西,今天就以一种惊心动魄的姿态出现在他的面前。男人,总是粗心的,一旦他某一天变得极为细心的时候,也就是他真正地走向成熟并且懂得珍惜的时候,但对于许多的人,这一天,往往总是在他已经失去以后。从来没有留心过的针线是这样,从来没有认真地放在心头的妻子的规劝也是这样。直到妻子离开了,他从一种生活突然地跃入另一种生活,他才意识到妻子在许多方面对他的劝导都是正确的。他听从了妻子的话,也就避免了许多的过失。以前忽略或者视为当然的事情,在那个人离去之后,才显现出它的珍贵。这样来看,诗人的妻子,应该是一个充满了对丈夫的爱、一心一意地照顾丈夫并且拥有一定的智慧来劝诫丈夫的女性。这样的女性何其多呀,而众多生活于如此幸福之中的丈夫,看到的,却仅仅是絮叨、管束、责怪,浑然没有想到那背后涌动的洪流一般的挚爱。女性的伟大,恰恰成为男性最忽视的部分,这大概就是人性的悲哀之处了。

最后一节感情抒发得很是深沉。已是秋天了,但诗人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只是感受到秋的凉意了,才“想到”去寻找夹衣,于是,自然地就拿出了绿衣。到了最后,才点明细细察看绿衣的直接原因,而前面的感情表达到了这里,就显得更淳厚,更绵长了。“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也就有了落脚之处。妻子所做的事情,深深地符合自己的心意。这才是这首悼亡诗的重心所在。“实获我心”,是长期的共同生活才能实现的,这样,妻子的离去,也便是一种幸福生活的离去,也便是一个人生活于这个世界上时获得的最可宝贵的东西的离去,那是再也无可挽回的。个人此后的孤寒伴着思念悠悠不尽,无法排遣,这就是深痛所在了。

之所以称《诗经》为源头,就在于它对后来的文学发展影响极大。许多的诗人都从中汲取营养,加以化用,写出了许多隽永有味的诗句。《绿衣》也是如此。晋代的潘岳就模仿它的手法,写了一系列的悼亡诗。其中有这么一首:“凛凛凉风起,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这首诗的前两句,几乎就是《绿衣》的原意,而后两句说,难道没有厚的衣服吗?谁又能和我一起忍受季节的寒冷(人生的苦寒)呢?后来居上,显得更有情味了。

《绿衣》是睹物思人,抒情相对比较婉曲,而《唐风》中的《葛生》就显得更为直接了。直接抒情的诗不好写,许多如此性质的诗也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葛生》之所以影响较大,“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就在于它的性质。一般悼亡之作,往往会落在直接抒情上,而正因为这种感情是对最为残酷、最为无奈的人生现实的倾诉和叩问,故而在每一个知性的、知道自己迟早会与死亡面对的人的心中掀起狂涛巨澜,发生共鸣也便是肯定的了。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这首诗开头的“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生蒙棘,蔹蔓于域”,兼用了赋与比兴的手法。说是赋,可以理解为,诗人来到了埋葬妻子的地方,他看到葛藤长得很茂盛,缠绕着荆树,蔹草就蔓延在田野上,自然也就覆盖着坟墓。植物的繁盛映衬出坟地的荒凉,西风残照,萧瑟冷落,营造出一种极为凄怆的氛围,自然地为下文的抒情蓄势。说是比兴,可以如此理解:以藤草等各有依附,来比喻情侣的相依相伴,以此来反衬自己的孤独和凄凉。环境是如此凄清,自身是如此寂寞,而最亲爱的、可以带给自己温暖的人,却是埋骨荒山。看到此景,顿然生出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悲叹:你被埋在这儿,抛下我一个人,谁能与我共处?谁能与我共息?谁能与我作伴?答案自然是没有的。写的是自己,背后隐含的则是对妻子无限的怀恋。她的陪葬品仍然记得这么清晰,那么,她活着时候的点滴自然也会时刻泛在心里。“之死誓靡她”,死者长已矣,留给活着的人的,却是无尽的孤寒和思念,这是悼亡诗常见的主题。如此,我们就可以想见这位主人公的形象了:他悲伤地站立在妻子的墓前,久久地凝望着那一抔黄土,一方面想着对方的容颜,一方面顾念着自己的现实生活,感到的是人世深切的悲楚。这种悲楚以疑问发出来,也便上升为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悲剧,就在于结局的无可挽回,无可挽回的沉思投影到人的内心,生出的,就是人的渺小与无力。既然如此,也只有寄托于希望了——植根于个人能触摸到的希望。那么,面对死亡,个人能操持什么样的希望呢?

活着的人,还在这个世界上仓皇地活着,拥有着他的炎炎的夏天和漫漫的冬夜,然而,这样的日子总有一个尽头,所需要的,只是等待。等到“百岁之后”,自己到了生命的终点,那么,心愿就可以达成了。“归于其居”“归于其室”,到那时,就可以与妻子再度相会了。将死亡后的相会,当作是活着时最大的希冀,直到死亡,才能摆脱感情上的沉重背负,充满了生命的悲剧意识。

相比那么多的背叛和离异、抛弃和无情,这两首悼亡诗,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焰。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是见异思迁的,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是只好美色的,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是忘恩负义的。婚姻,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产物,而夫妻感情,则是维系婚姻关系最为重要的纽带。这中间,有着深深的慕恋,也有着灵魂碰撞的激情;有着人海之中彼此相遇的感动,也有着对上苍安排的感戴。悼亡诗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活是不完整的,只有两个人在一起,才能找到那份圆满,而一个人的过早离开,却又打破了这种圆满,让另一个曾深味过这种至高幸福的人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这种境地,比起当初他没有找到那份圆满的时候的生活显得更为寥落,更为不堪。于是,感情的抒发也便显得更为惨痛。

所以,最终的答案也便在这里:相遇即是有缘,珍惜才是至理。毕竟,我们在这个人世间所拥有的,只有匆匆几十年。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属于丈夫的怀念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