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了凡四训》(3) -读书笔记

第三篇:积善有方

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

《易经》说,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有很多吉祥如意的事不断延续下去。

故事一

杨荣,建宁人,做官做到少师。他的家族世世代代以摆渡为生。

有一年,连日暴雨,河水暴涨,冲毁沿河两岸的很多民居,淹死的人顺流漂下。很多船只只顾打捞财物,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一心救人,而对河里漂流的财物一无所取。

村里人都笑他们太笨了。后来,杨荣父亲出生,他们的家道才渐渐富裕起来。

有一位神人化身为道士,对杨荣父亲说:“你祖父和父亲有阴功,子孙应该显赫尊贵,适合葬在某某地方。”后来,曾祖和祖父相继过世,杨荣父亲就按照道士的指点,把他们都埋在了今天的白兔坟。

杨荣二十岁就考取了进士,做官一直做到位列三公。他的曾祖父、祖父,也都得以追封官爵。杨荣之后,他们家的子孙还是人丁兴旺,今天还有许多贤能之士。

故事二

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造反,很多老百姓追随他。朝廷派了鄞县的都御史张楷南下讨伐,用计谋抓了邓茂七。

后来,朝廷又派布政使谢都事搜捕剿杀东边的叛军。谢都事找到反叛军的名册,凡是不属于叛军的,暗中发给他们一面小白旗,约定官兵到时,将白旗插在自家门口。

这样,官兵完全没有错杀一名无辜群众,保全了一万多人的性命。

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中了状元,官至宰相,孙子谢丕也中了探花。

故事三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年轻时在县学里做秀才。

大冬天里一早起来去学校,遇到一个人躺在雪地里,俯身一摸,已经冻僵了。

于是,他脱下自己的绵裘给这个人穿上,并且扶着他回到家里好好救护。

夜里,梦见神人对他说:“你救人一命,出于诚心,我让北宋时代文武双全的韩琦投胎做你的儿子。”不久,生下琢庵,就取名“琦”。

以上说的这些故事主角做的事各不相同,但都归于善良。

如果再细细推论,那么做善事:
有真的,也有假的;
有直的,也有曲的;
有阴的,也有阳的;
有对的,也有错的;
有偏的,也有正的;
有浮夸的,也有充实的;
有大的,也有小的;
有难的,也有容易的;

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费了一番苦心,却没有任何益处。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一人说:“骂人打人是恶,对人有敬爱有礼就是善。”
中峰和尚说:“其实未必。”

又有一人说:“贪财、非法占有是恶,廉洁、坚持操守是善。”
中峰和尚说:“其实也未必。”

中峰和尚说:“有利于别人的,就是善;仅利于自己的,就是恶。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那么,礼敬别人,也未必是善。”

所以,我们做善事,能利于别人的就是出于公心,出于公心就是真诚。

如果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出于私心就会伪善。

发自内心的行善,就是真善,而模仿别人,做形式上的表演,就是伪善。

为善而不求任何回报,就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就是伪善。这些情况,都应当自己细细考量。

什么叫做端、曲呢?

现在我们看到这个人很老实很谨慎,就认为他是善的而肯定他,但从前的圣人宁愿欣赏有个性又有原则的人。

那些活得很小心谨慎的所谓好人,虽然大家都喜欢他,但由于是没有原则的老好人,圣人反而认为他会败坏道德。

圣人眼里的好人和一般人认为的好人完全不同。以此类推,世间对于善恶的种种判断,没有一件是没有差错的。

鬼神庇佑善人、报应恶人,都与圣人的看法相同,而和一般世俗人的见解全然不一样。

因此,凡是要行善积德,绝不可以只依赖自己的眼睛所见、耳朵所听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应从内心最隐秘、细微的地方,默默地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加以洗涤、净化。

纯然的救世之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媚俗之心,那就是“曲”。

纯然是爱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嫉愤之心,那就是“曲”。

纯然是尊敬他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玩世之心,那就是“曲”。

像这些细微的区别,都应当仔细分辨。

什么叫是、非?

鲁国的法律规定,凡是本国人能从别国诸侯那里把俘虏过去做臣妾的女子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赎了人回来,却不接受官府的奖赏。这个事听起来好像很高尚。

但是,孔子听说以后,很不高兴,说:“子贡做得不对啊。圣贤做什么事,都是为了改变不良的风俗而对老百姓产生教化的作用,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而去做事。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如果领了赏金就被指责为不够清廉,那谁还愿意去赎人呢?我很担心以后不再有人愿意向诸侯赎人了。”

后来,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作为答谢,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接受了。

孔子高兴地说:“从此以后,鲁国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救掉到水里的人了。”

世俗的看法,肯定认为子贡不要赏金的行为很高尚,而子路救了人接受酬谢有点庸俗。而孔子的看法却和世俗相反。

我们讨论行善,不应该只是看行为本身,还要看这个善行是否会有弊端。

不应该只看当前,还要看到长远。不只要看个人的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

当时的行为虽好,但他的流弊足以害人,那么,虽然看起来是做好事,其实却在做坏事。

当时的行为也许不是那么好,而它的影响却会为别人带来好处,那么虽然当时看起来不像是善行但其实已经是了。

这里只是讨论了一种情况。其他好像不义的义举,好像不合乎礼而实际合乎礼的礼,好像不讲信用而实际却合乎信用的信,好像不够慈爱而实际却是大爱的慈爱,都应当细加辨别。

什么是偏、正呢?

好心办坏事
从前,吕文懿辞掉宰相的职位,要回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声望犹如泰山北斗,受到大家的敬仰。

不想他刚回到老家,就有一个喝醉了的同乡,在吕家门口破口大骂。

吕文懿并不生气,交代自己的仆人说:“不要和喝醉了的人计较。”关上了家门不再理会。

第二年,这个人犯了死罪,被送进了大牢。

吕文懿后悔地说:“如果当时我稍稍计较一下,把他送到官府追究一下他的责任,小小的惩罚,会让他戒掉大的过错。我当时只想自己心存厚道,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坏心办好事

比如某某富豪,有一年闹饥荒,穷人大白天就在街上抢夺粮食。

富豪告状到县衙,县衙不予理会,穷人更加肆无忌惮。这个富豪私下找人,把抢粮食的人抓起来羞辱、责罚,终于平息了抢粮风潮。

如果没有这个富豪的行动,就会酿成很大的社会动乱。

所以,善事是正,恶事是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那些好心办了坏事的人,是正中偏;那些坏心却办了好事的人,是偏中正。这是我们不可不知的。

什么叫做半、满?

《周易》说,善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成就你的名声;恶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不会造成杀身之祸。

《尚书》说,商纣王的罪恶,就像穿钱一般,已穿满了一根绳子。这就好比把东西装进容器一样,勤加积累,自然就会满;怠惰而不去积累,自然就不满。这也是一种说法。

故事一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想要布施却没有什么钱,拿出了自己仅有的两文钱,捐给了寺庙,庙里的主持亲自为她做了忏悔。

后来,这个女子进了皇宫变得富贵,拿着几千两的银子捐给庙里,主持却让他的徒弟代为回向。

那个女子就问主持:“从前我只捐两文,师父您亲自为我忏悔,现在我捐了几千两,师父却不为我做回向。这是为什么呢?”

主持回答:“从前你虽然只捐了两文,但布施的心十分真切,非得老僧亲自为你忏悔,才能报答你的功德。现在你捐的财物虽然巨大,但布施的心却不如上次那么恳切了,所以我让徒弟代为忏悔就足够了。”

这样看来,几千金,只是一半的善;而两文,却是完满的善。积善的功德大小,并不在于金钱数额的大小。

故事二

钟离权传授炼丹术给吕洞宾,其中有一个绝技是“点铁成金”,可以用来帮助别人。

但是,吕洞宾想得很深远,他问钟离权:“点铁成金后,会不会过了一段时间,又变回了铁?”

钟离权回答:“五百年后,又会变回铁。”吕洞宾立即说:“如果是这样的,就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我不能去做这样的事情。”

钟离权赞许说:“修仙要积累三千件功德,你这一句话,已经抵了三千件功德。”这又是一种说法。

做善事但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的结果。

如果心里总觉得自己在做好事,那么,即使你做得非常勤勉,也只是一半的善。

譬如,我们拿财物帮助别人,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向内看不到我们自己,向外看不到所帮助的人,向中间看不到所布施的财物,那么,就是做到了“三轮体空”,也做到了“一心清净”。

如此的话,一斗米就可以种下无限的福泽,一文钱就可以消弭一千劫所造的罪孽。

如果我们做了善事,但心里总是放不下,总是想着要得到报答,那么,哪怕施舍了万两黄金,还是不能得到圆满的福报。这又是一种说法。

什么是大、小呢?

从前卫仲达在翰林院任职,有一次,不知怎么回事,总之是他的魂魄出了窍,到了阴曹地府。

那里的判官对他进行审判。怎么审判呢?根据记录簿审判。[原来,主管阴曹地府的阎王,让他的手下——大大小小的鬼——记录了每个人在世间的善恶行为。每个人都有一本善行的册子和一本恶行的册子。当卫仲达的魂魄一进地府,鬼吏就拿出了两本册子,他一生的善恶,都明明白白写在那里。]

关于卫仲达恶行的记录簿,堆满了庭院,数不胜数;而关于卫仲达善行的记录簿,只有一小卷轴,筷子般大小。

但有意思的是,当拿秤去称的时候,恶行簿却比善行簿更轻。

卫仲达很疑惑,问阎王:“我还不到四十岁,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过失、罪恶呢?”

阎王回答:“只要一起念,如果是不正当的念头,就已经犯下了罪过。不一定要真正付诸行动才是过错。一念之差,也是过错。”

卫仲达又问记录簿里记了些什么?阎王回答:“朝廷曾经想大兴土木,修建三山石桥,你上疏劝阻这件事,以免劳民伤财,你的奏疏草稿就在簿子里。”

卫仲达说:“虽然我说了,但朝廷并没有采纳我的意见,于事无补,想不到还有这样大的功德。”

阎王说:“朝廷虽然没有听从你的建议,但你的这个念头是为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着想;如果朝廷听从了你的建议,那么,功德就更加大了。”

什么是难、易呢?

儒家先圣强调自我克制要从难以克制处下手。孔子论述如何“为仁”,也说要从难处开始。

凡是有财有势的人,要想行善立德都很容易,容易而不去做,那是自暴自弃。

贫贱的人要行善修福是很难的,很难而去做了,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概而言,有十种:

第一,与人为善;
第二,爱敬存心;
第三,成人之美;
第四,劝人为善;
第五,救人危急;
第六,兴建大利;
第七,舍财作福;
第八,护持正法;
第九,敬重尊长;
第十,爱惜物命。

什么叫与人为善?

从前舜在雷泽,看见打鱼的人都选潭深鱼多的地方,而年老体弱的人只能在水流湍急的浅滩里捕鱼。

舜看到后,非常不忍心。于是,自己也去打鱼,见到有人争抢有利位置,不加任何评判,好像没有看到一样,但见到有人谦让有利位置,就大加宣扬并且自己马上效法。过了一年,大家都把潭深鱼多的地方相互谦让。

当时,以舜的聪明智慧,难道不能说几句话来教导大家?但他不用言语教导,而是以身作则来转变大家的思想行为,真是用心良苦。

我们处在社会风气败坏的年代,不要以自己的长处来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去和别人相比较,不要以自己的才能去为难别人。

收敛才智,虚怀若谷,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见到别人的过失,应当有所包涵,为他掩盖,可以让他有改过的机会,也能够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

看到别人有一点点的长处值得学习,有一点点的善行值得记录,都应该放下成见,向他们学习,并要为他们赞叹且广为宣传。

在平时的生活里,一言一行,都不为自己的私利起念,全是为社会树立典范,这就是君子天下为公的气度。

什么叫兴建大利?

小到一乡之内,大到一县之内,凡是有利于大众的,都应该去兴建。

或者开渠导水,或者筑堤防患,或者修建桥梁,以方便大家交通来往;或者施舍茶饭,以救济挨饿的穷人。

只要有机会就劝导大家,一起协作兴修利民工程、事业,要不避嫌,不辞辛劳。

什么叫救人危急?

不管什么人,都不可能一辈子顺风顺水,总有困顿挫折的时候。

遇到了困难中的人,应当像自己也在痛苦中一样,赶快设法帮助他。

或者陪他说说话,帮他舒缓心中的压抑。或者从其他方面救济他来缓解他的困苦。

崔子说得好:“恩惠不在于大小,只要救人于危急就可以了。”这真是仁人所说的话啊!

什么叫劝人为善?

生而为人,谁没有良心?只是世路漫漫,很容易迷失。

我们和别人相处,方便的时候一定要尽力提醒对方,让他从迷惑、迷雾里看清真相,好像有人在长夜里沉睡做梦,我们让他醒悟过来;

又好像有人陷于烦恼的纠缠,我们给他一剂清凉剂让他跳出烦恼的泥潭。这样的恩惠最为博大。

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意思是我们用言语可以劝解眼前的人,用书可以劝解后世百代的人。]

这和与人为善相比,似乎形迹露于外,但如果对症下药,也会有奇特的效果,所以,不可以废除。

但这种方法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第一,失人,就是有的人我们可以和他交谈却不去和他交谈,这叫失人;

第二,就是有的人我们不可以和他交谈却和他交谈,这叫失言。

如果有了失人失言的情况,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智慧是不是还不够。

什么叫成人之美?

一块藏有玉的石头,如果扔到了垃圾里,就成了断砖烂瓦。

如果把它精心雕琢,就成了贵重的玉器。

所以,凡是见到人做善事,或这个人的志向有可取的地方,就应该引导和扶持,极力成就他。

或者称赞鼓励,或者为他提供帮助,或者为他辩白诬陷毁谤,一定要使他有所成就。

人们一般不喜欢异类,乡里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善人就会成为异类受到排斥。

所以,在世俗社会,善人常常难以立足。何况有才华的人又往往刚正不阿,不讲究世俗的礼仪等形式的东西,很容易受到指摘。

做善事易失败,行善的人经常受到毁谤。只有那些德高望重的人能够改变这种风气,辅助善人行善,这样的功德十分宏大。

什么叫爱敬存心?

君子和小人,从表面看,很容易混淆,唯有存心这一点,善恶相差悬殊,像黑白那样截然不同。

所以说,君子之所以和一般人不一样,在于他的存心。

君子所存养的心,只是敬人爱人的心。人与人之间有亲疏贵贱的分别,也有智慧和愚昧、贤能与不肖的分别,千差万别,但都是我们的同胞,都是人类这个整体,难道不应该相互敬爱吗?

爱敬众人,就是爱敬圣贤,能够和众人的心相通,也就是和圣贤的心相通。为什么呢?圣贤的志向,本来就是想要世上的人能够各自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各得其所。

我们敬爱世间的人,并且能够让他们安稳,就是代替圣贤使他们安稳。

什么叫敬重尊长?

家庭的父兄、国家的君长,以及一切年事高、德行高、见识高的人,我们都应该恭敬对待。

在家里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柔声下气,养成习惯,以成本性。这叫和气感通上天。

在外侍奉君王,每做一件事,不要以为君王看不见而恣意妄为。每刑讯一个人,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而作威作福。侍奉君王就像侍奉上天一样,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一点最能影响人的阴德。

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没有不连绵不断而且兴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

什么叫舍财作福?

佛门的修行里,以布施为先。

所谓布施,不过就是一个“舍”字而已。通达的人,向内,舍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舍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一切的东西,没有舍不得的,都可以放下。

如果一下子做不到这一层,那么,可以先从布施财物做起。

活在世上,以衣食最为基本,所以大家把财物看得最为重要。

如果我们大家把看得最为重要的东西看得不重要,随时可以舍出去,那么,对内我们就可以破除吝啬之心,对外我们就可以救人于危急。

起初会比较勉强,最终一定会做得心安理得,从而洗涤自己的心灵,去除自己的执念。

什么叫护持正法?

法,是万物生灵的眼目。

没有正法,怎么去恭敬赞颂天地之大德呢?
怎么使天地万物有序地化育成长呢?
怎么挣脱世俗的束缚呢?怎么能够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自在游走呢?

所以,凡是见到供奉圣贤的庙宇,以及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而加以修缮保护。

至于弘扬正法,报答佛祖的恩德,尤其应当勉励。

什么叫爱惜物命?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恻隐之心。

求仁的人要追求的就是这个恻隐之心,积德的人积累的,也是这个恻隐之心。

周代的礼法,早春的时候,祭祀用的牲畜不用母的。孟子说君子要远离厨房,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

因此,从前的君子就有四不食之戒:

第一,听到宰杀的声音不吃;
第二,看见了宰杀的场面不吃;
第三,自己喂养的动物不吃;
第四,专门为自己杀的动物不吃。

修行的人如果不能彻底断了肉食,那么,不妨从这四不吃做起。

日积月累,慈悲心就越来越增长。不应该只戒掉杀生,对于一切的存在物,都应当有所爱惜。

为什么呢?因为世间我们感觉到的一切,其实都有灵性。

我们抽丝的时候要煮茧,锄草耕地的时候要杀死小虫子,我们为了自己的衣食,杀死了不少无辜的生命。

所以,糟蹋衣食的罪孽,实在和杀生是一样的。至于手下误伤的,脚下误踩的,不计其数,都应当尽可能地避免。

古人有诗:“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多么仁慈的心啊。

善行无穷无尽,很难一一罗列。不过,如果真正从这十个方面去做并推而广之,那么,德行就可以完备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了凡四训》(3)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