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学习《兰亭集序》 ——为什么“欢乐极兮哀情多”

学习到《兰亭集序》,针对学生的疑问,讨论到一个问题。

学生的问题是这样的:王羲之和众多贤才聚会,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气是非常好的;名士聚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心情自然也是好的。这从文章第一段里就可以看得出来,连王羲之本人也说“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见是特别高兴的。但看这篇文章的后面,却又显得极为悲观,什么“痛哉”,什么“悲夫”,情绪很快又转到悲哀上去了,这又是为什么。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把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作为人类艺术心理的两极象征。狄奥尼索斯象征的酒神精神,它的表现是癫狂、亢奋、大悲大喜、漫无节制,是崩溃和幻灭时的极度悲哀和兴奋;而阿波罗象征的日神精神则讲求节制和理智,讲求在现实生活的梦幻中泯灭个性的烦恼。其中一些研究者认为,从一开始,许多民族就有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差异,它们各自有各自表达情感的方式,这些民族世代传承沿袭,就形成了这个民族的传统。

我国当代学者李泽厚先生受到这观点的启发,用来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他的《华夏美学》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传统文化既不是日神型的,也至少不是酒神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主冷静反思,重视克制自己,排斥感性狂欢”的特征。这里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民族心理特点与西方不同,中国人比较注重冷静和反思,在大悲大喜的情绪面前会努力地克制自己,而排斥那种狂悲或者狂喜的情感极端表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内涵,意思是说悲哀和欢乐都不要过度,适中最佳。我们看现在西方还有狂欢节,而中国则没有。狂欢节说到底就是放纵自己的欲望和需要,追求一种精神的释放,而中国人宁可压抑自己(包括欢乐和悲伤),也不会将它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即使有些人想表现,也往往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因为整个文化氛围是反对那种不顾一切地流露情绪的作法的;而一个人一旦在众人面前表现这一点,就会被别人看作是“疯狂”。

这种对人性的要求还是来自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然地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魏晋人虽然也讲求个性的解放,从《世说新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投身于大悲大喜的情绪中的例子,但要超越这种文化的约束,那还是不可能的;而且既然把这样的事件放在了《世说新语》中,说明这样的事情还是不多的,还没有形成文化和传统。

正是这种处理情感的方式影响了国人的生活和作家的写作。中国作家尤其古代作家的作品,很少有狂悲的,也很少有狂喜的,大多处于这两者之间。如果是悲,那么往往会加一个光明的尾巴。像《窦娥冤》那是典型的悲剧,但结果却是窦娥的冤案得到了平反;像《桃花扇》那是典型的悲剧,但结果却是苏昆生和柳敬亭渔樵闲话,冲淡了这种悲剧的成分;像《长生殿》那也是典型的悲剧,但结果却是唐玄宗和杨玉环在月宫里得到了团圆。所以有人评价说中国除了极少数作家像屈原、司马迁、杜甫、曹雪芹、鲁迅等人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和社会之外,大多数人都不能正视人生的悲剧。这种说法有很大的道理,但说来还是由整个国民心理决定的,能超越这种心理氛围的作家毕竟是少数。

那么,如果是表现喜呢?纯粹表现这种心理的作品在中国还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作品都循着一条路子:写兴奋,但这样的情绪却都会像《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一样,很快会急转直下,转到相反的情绪上去。例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本来是很欢乐的事情,但这种情绪没有维持多久,就转到了“忧思难忘”上;李白的《春夜宴游桃李园序》也是如此,他说“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本来是特别高兴的,但马上又转到了“幽赏未已,高谈转清”上;我们以后会学到的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同样如此。这些伟大的作家诗人的思路基本上都是同样一个模式。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个人情绪是非常节制的,尤其在对待欢乐情感这一问题上,都采取的是将它加以压抑并且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欢乐极兮哀情多”的内涵。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受中国人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有一点,就是古人对生命的意识。因为古人认为“人生无百岁,常怀千岁忧”,所以,往往欢乐的时候,总想着将它延续下去,让整个人生、整个世界都充满欢乐,但这就马上转到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人生特别短暂!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焉即逝,那么,这样的欢乐也是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的,而“欢娱嫌夜短”,正是欢乐又让时间流逝得格外快,一想到这一问题,高昂的情绪马上就会转到低落上去,悲哀也就应运而生了;而情绪一转变,对将来人生的担心也就产生了。我们现在说“乐极生悲”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王羲之就有相同的表述,他说高兴的时候,“曾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暮年已经马上就要来临了;等到高兴的时光过去,就“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了;而王勃的《滕王阁序》本来写得畅快淋漓,“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马上情绪逆转,“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感觉到了人生的短促。“兴尽悲来”四字真可以说就是对这种文化现象的概括。同样,上面提到的李白那篇文章也提到了“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样时光如梭、不可暂留的意味;而曹操《短歌行》里所说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更是不言而自明。

许多的文学作品都体现了中国这一传统的文化思想,大家可以慢慢去体会。因为你们的行为方式里就含有这样的基因,因为你们体会后才能理解中国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会提醒你们珍惜时光。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学习《兰亭集序》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