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作为一代美女的赵飞燕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她更成为后世诗人不断吟咏的对象。关于她的鲜艳的故事,被诸多的著者演绎后,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赵飞燕出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她的家乡在古巴郡谯坝村。据《汉书·外戚传》记载,赵飞燕出生后,她的父亲不想养活她,就将她遗弃了,而她的生命力却足够顽强,居然“三日不死”,于是父母重新收养了她。由这个记述可以看出,她的出身是很低微的,父母对她的抛弃,很可能也是贫困造成的。而作为一个初生的婴儿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三天不死,则给她赋予了一种神奇的色彩。按照中国传统的认识,这个女孩子注定不会平凡。
赵飞燕成人之后,以宫女的身份到了阳阿公主家里。她之所以有这样的际遇,是因为谯坝村出了一个名为谯隆的官员,谯隆做到了侍中,赵飞燕的父亲作为谯隆的同乡,就与他扯上了关系,跟着他进了当时的京城长安。后来赵飞燕兄妹四人也便跟着母亲入京了。赵飞燕在阳阿公主家里学习歌舞,由于她身材苗条,舞姿轻盈,就得了个“飞燕”的名字,而她本来的名字则被隐没了。后世对赵飞燕的体态颇多渲染。据《飞燕外传》记载,说她“善行气术,长而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人谓之飞燕”,并且说她“体轻,能为掌上舞”。王嘉在其《拾遗记》中也有一段记述:“赵飞燕体轻恐暴风,帝为筑台焉。公南亦作长歌襃美,其略曰:‘雪面蟾娥天上女,凤箫鸾翅欲飞去。玉钗碧翠步无尘,楚腰如柳不胜春。’”后世因为赵飞燕体瘦而杨玉环体肥,还产生了一个“环肥燕瘦”的成语。
有一天,已经30岁但还没有儿子的汉成帝刘骜微服出行到了阳阿公主的家里,宴会过程中自然有歌舞表演,赵飞燕一出场,便以她窈窕的身段、轻灵的舞姿、柔媚的体态深深地吸引了汉成帝,汉成帝就将她召入宫中,从此,赵飞燕就得到了汉成帝的宠爱。此后,汉成帝听到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玉肤丰肌,长相美艳,也将其召入后宫,并将这姐妹俩一并封为婕妤,“贵倾后宫”,此前的许皇后、班婕妤全都被冷落到了一旁。鸿嘉三年(前18年),也就在赵飞燕入宫不久,她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觊觎皇后的位置,就诬陷许皇后、班婕妤以祝诅的方式陷害后宫,而且还连带到皇上,汉成帝听信谗言,就把许皇后废了。许皇后被废之后,皇后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汉成帝自然钟情于赵飞燕,就想立她为后,但这件事却遭到太后的阻拦,太后认为,赵飞燕出身寒微卑贱,根本不具备皇后的资格。后来,汉成帝想了个办法,他先封赵飞燕的父亲赵临为成阳侯,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赵家的门第和位置,随即在一个多月后顺理成章地立赵飞燕为皇后了。
赵飞燕如愿以偿地成为皇后之后,有两件事情让她沮丧不已。一件是汉成帝对她渐渐没有以前那么宠爱了,而是把主要的感情挪到了她的妹妹赵合德身上,赵合德所受到的待遇根本不是赵飞燕能比的,她所居住的地方黄金白玉、明珠翠羽,“自后宫未尝有焉”,这势必让赵飞燕感到极度的失落。另外一件则更为重要,姐妹俩受宠十余年,却全都没有生育。她们不能生育的原因,在《飞燕外传》中有相关记载,说是她们为了肌肤的丰润靓艳,把一种用麝香、鹿茸等名贵药物制成的名叫息肌丸的药丸经常放在肚脐中,这样做虽然对肌肤有好处,却不能怀孕了。后来虽然加以了治疗,仍然是无济于事。这让两人懊悔不已。
汉成帝末年,定陶王刘欣来朝,刘欣的祖母傅太后私下里贿赂了赵飞燕,在赵飞燕的大力相助下,没有子息的汉成帝立了刘欣为太子。第二年,汉成帝就猝死了。汉成帝一向身体健康,突然驾崩,事出意外,舆论一片哗然,议论者全部归罪于赵合德,皇太后也下诏彻查汉成帝的死因,赵合德在强大的压力下自杀而死。
刘欣亦即汉哀帝即位后,出于对赵飞燕的感激,尊奉其为皇太后,对她的弟弟也进行了封赏,中间虽然有大臣拿出以前的事来弹劾赵飞燕“倾乱圣朝,亲灭继嗣”,但汉哀帝处理了赵飞燕的弟弟,却没有处理赵飞燕。这一方面出于赵飞燕对他登基的相助,另一方面也因为赵飞燕与汉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关系友善。但这样一来,赵飞燕与汉成帝的母亲王氏和王氏的家族的仇隙就日渐深了。哀帝死后,矛盾激发,王氏集团开始大规模反攻,哀帝宠臣和外戚受到了严厉打击,赵飞燕在这一过程中被贬为庶人,被命去看守汉成帝的陵园,赵飞燕不堪其辱,自杀而死。时年45岁。
后世论到赵飞燕,往往是艳名与骄妒同提,班固的评价“飞燕之妖,祸成厥妹”也成为定论。纵然她因为身体轻盈而被人仰羡,但史书上对她的评价却普遍不高。即便她被贬为庶人后落得个自杀的结局,许多人也认为是罪有应得,不值得同情的。
但令人颇感意外的却是她的才情,这种才情,不仅表现在众人皆知的她的善于歌舞上,而且表现在她的诗情上。赵飞燕流传后世的诗作只有一首,名为《归风送远操》。原诗是这样的:
凉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望。感予心兮多慨慷。
从题目上看,这是为一首琴曲填的词。这是一个秋天,当凉爽的秋风吹起的时候,紧跟着就是白茫茫的霜的降落。本来季节的更迭就容易引起人情绪的波动,何况又是最能惹人悲凉的秋季的到来。秋季最具代表性的物候风和霜在诗歌中一向都是摧残、损折人的意象,它们既代表着外物对人的打击,又昭示着人生命的脆弱和无助。赵飞燕这句诗如天风海涛,扑面而来,沉郁凝重,却又似不加雕饰地脱口而出,虽洗净铅华,却不掩国色。
由这样的天气,不由得产生怀远之情。第二句说虽然切切地思念着远方那位“君子”,但远隔千里,却是渺远难望,更莫说相聚相守了。后来有人把这句看得太实,认为真的是赵飞燕在想念某人,这大概不太合适。古代诗词中“怀远”的意思极为常见,其实在许多场合未必就那么确实:对遥远的他方的某人的眺望,往往用来表现一种渺远深邃的悲愁和惆怅,借以表达一种深彻的失意、孤独和落寞。这种情绪,有时候连作者也说不清、道不明,他只是若有所思了,感觉心情郁结了,就下意识地“怀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所怀念的对象常常作为一种寄托存在。而“难望”,即难以看到,则就指心愿的难以达成,忧愁的难以排解了。赵飞燕在这里所表达的,也应该是这个意思。岁月无情,越是美貌的女子,越是因为容貌而得宠的女子,对时间越是敏感;而偏偏在这样的时间河道中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各种各样的失落和哀伤,那么,它势必会引起内心的感怀,而颇多悲慨了。“感予心兮多慨慷”直接抒情,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所以,无论怎么看,这首诗都写得极为高明。它高明就高明在作者是在写她自己的感怀,却表达了人们共通的心理。而且感时而发,苍劲悲凉,格调高亢,赵飞燕真可不是个花瓶式的女子。以至于后人评价说“赵飞燕兼长歌舞,览此曲始蔚为叹孚,迥然改观,愈觉才情不减于歌舞”,甚至觉得这首诗超过了与她同时代的班婕妤的《团扇赋》和《怨歌行》,这是公平之论。
因此,我们尽可以批评赵飞燕,批评她的邀宠善妒的性格,她的诽谤排挤他人的恶行,但却还是要承认她的非凡的才华。作为一个女子,尤其身处宫闱,有时候面临的斗争就是你死我活的,她虽然有诸多的出格行为,但设身处地地替她想一想,也有许多不得已的地方。她留存后世的,就这么一首诗,却写得相当不错,从中不但能看出她的绝代风华,也能窥见她内心的无奈和感伤。而这种无奈和感伤因为有着人之为人的共性,而极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就冲这一点,她也应该获得我们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