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黑天鹅》读后感

简介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欧洲人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

大到世界,小到个人。有许多不可预见的事,只凭借经验不足以预测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处之?本期诚邀王同学的海棠带来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读后感。

极端斯坦意义的重要性

没有人可以否认“太阳照常升起”,但也没有人可以否认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是发生在明天的今天的事,而是明天的事—非规律性的极端的事。世界大战、苏联解体、金融危机……让社会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关于简化

塔勒布的观点

对于不可解释的复杂和认知的局限性,我们倾向于简化事实。一方面,对于这种做法我们认为取之精华,有利于我们对事物进行联系记忆,使以后的行事具有可参照性——我们以为同样的事情会发生第二次。但另一方面,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简化掉的内容是不是也属于核心?简化导致我们停止对未知事实的好奇和探索的脚步,我们以为简化出来的部分就是整个事件最重要的部分—简化的结果是可解释的,合理的,有逻辑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也是我们对事实进行记忆时,对事实的各个片段进行筛选的潜意识依据)。我们似乎选择了一条捷径,但黑天鹅事件的出现总会让我们变得无路可走。

简化可行的前提是平均斯坦,但现实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极端斯坦。在一个低概率事件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需要做的是常持一种谦逊好奇的心态和为了证实怀疑而不断探索的精神。简化带来的有眼前可视的便利,但同时也带走了黑天鹅现象的预兆和我们对事物进行全面理解的权利。

我的观点

不可否认,简化会让我们可能忽略掉重要信息,但我们必须承认记忆能力的有限。同时,什么是一个事件的完全信息?信息越多是不是对决策越好?塔勒布不赞成对什么的简化?

一个事件的完全信息没有人会知道,就像不会有人知道宇宙的边界在哪里。格物致知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认识世界,但从不认为我们已经了解这个世界。一直保持着对事物的好奇,一直准备着你已经很熟悉的世界带给你惊喜,且不因自己没有掌握完全信息而愧疚,这样的心态才会真正带给我们快乐。如果在某一个领域登峰造极、曲高和寡,(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人与你演奏高山流水),你不会真正快乐的。

信息越多,决策并不一定越好。当我们不清楚一个正确的决策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有多大的关系时,我们倾向于用成堆的信息去支持决策。有时候,这还不够,我们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细致分析,因素关联,建立模型……至于决策结果是否明智,拜托,那是时候需要解释的!?信息的非合理运用,源于我们自己对事物本质的无知。进行决策时,我们首要做的工作不是对信息的收集,而应该是对决策对象的思考。思想在前,行动在后。

塔勒布对简化的思考容易让我们觉得他对简化持批评态度,但我认为他批评的是“take it for granted”或者是“sth. should be”。

说到底,怎么处事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态度。我们承认一个人记忆能力的有限,但还是有人可以把本可以简化成一段话的《红楼梦》倒背如流。通过一段话和通过一本线装书来认识红楼,绝对是不一样的震撼。但对于一个对红楼梦并不感兴趣的人来说,红楼简化是否对其没有影响。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决定了我们的认知。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黑天鹅》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