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文言文语法怎么处理

刚工作时,曾经接触过一位语文老师,他确实在文言文教学方面下了许多的功夫。他教授文言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其“符号”化,他做得足够精心,也足够细致,他将这种方法教给了学生,并且以其来衡量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否认真。这个工作,搞得他实在是过于辛苦,也过于痛苦。
以《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必修一的经典名文为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这句话,他是这样处理的:“晋侯、秦伯”指人,在其下面画一条横线,“围”是个动词,以其下面加一个着重号,“郑”是个国家,在其下面画两条横线,“以”是个关联词,在其下面画一条虚线,“其”是个代词,“礼”是个名词,“于晋”是状语后置,都分别赋以不同的符号。按照他的本意,他将这种方法教给学生后,学生在研究、学习其他课文的时候照着做,那一篇文章中出现的什么问题都就解决了。学生经过这样一点一滴“字斟句酌”的琢磨和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就大增了。所以,仅仅这篇作为示范的文章,他就足足手把手地教了两周,为的就是让学生记住这些赋予不同句法现象的标志性的符号。但事实是,每次他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做得却漏洞百出。我曾看过他的学生的课本,那上面真画得密密麻麻,墨迹掩盖了文字,一问,却茫然不知所谓。而且学生也将这种学习视作是被迫无奈之下的作为,直接导致对文言文的望而生畏。

这是一个将语法现象无限扩大的典型,走向了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极端,大多老师是不会这样做的。但不会做,不等于不做。还是以这篇文章为例,涉及到的许多语法现象你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比如,以“共”“厌”“说”为代表的通假字,以“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为代表的状语后置,以“何厌之有”这代表的宾语前置,以“越国以鄙远”的“鄙”为代表的意动用法,以“既东封郑”的“封”为代表的使动用法,以“夜”“朝”“夕”等为代表的名词做状语,以“是寡人之过也”为代表的判断句,等等。一方面,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基本没怎么接受过系统的语法学习,说到许多关乎这方面的名词都是不知所谓;另一方面,他们对这些东西非常隔膜,本来还有一点儿兴趣,一旦涉及过多,他们搞不清楚,就望而却步,对文言文不但兴味缺缺,而且视作畏途了。
语法到底应该怎么处理?说到底,还是一个我们为什么要讲语法的问题。讲语法,自然是为了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那么,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也便比较简单:如果有助于学生提升能力,那么我们就讲;如果没有帮助,那我们就不用涉及。同时,我们还要从学生实际也就是学情出发:学生能够接受,消化,那我们就讲;如果学生根本接受不了,消化不了,那你讲不但没有作用,反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了。这是一个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出发,有些东西不讲,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尤其通假字、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毕竟这种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这个坎儿迈不过去,学生对那句话就解释不通。但这种讲,显然有一个特殊的语境在里面。这里是通假字,那里就未必;这里是意动、使动用法,那里就未必。因此,不论怎样的讲,是建立在学生对“这一”文本的意会、阐释基础上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生能够通过对这种语法现象的消化将文章理解就可以。而完全没必要将它死死地记住。
而像所谓的“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由于我们分得过细,由于这中间不但涉及到对“状语”“定语”“宾语”的知道,而且直接还涉及到句子的构成成分。对于大部分学生,他们是分得不那么清的,如果老师讲解过多,本来还算明白的,他们会陷入“名词”的海洋而搞得云里雾里,辨不清东南西北了。其实,这一问题极好解决,因为它说到底就是一个将句子重新解构进行翻译的问题,所以,大可针对同一种语法现象举出若干例子,辨析一番,训练一番,自然就豁然开朗、了然于胸了。比如,以“状语后置”为例,我们可以将必修一的几篇文言文中出现的类似语句加以罗列,像“常痛于骨髓”“嘉为先言于秦王”“燕王拜送于庭”“使毕使于前”等;以“定语后置”为例,像“君臣侍殿上者”“太子与宾客知其事者”等,什么也不用解释,就是让学生翻译,学生自然地就可以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其翻译出来。这么一强化,看到类似的句子,他们都会知道怎么做。而根本不必说这个是“状语后置”,那个是“定语后置”。

这样做有着它的道理:古代汉语是不讲求什么语法的,我们不能将没有的东西从今天的角度出发强加于其上;我们学习文言文,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即使不讲或略讲,也能达到的目标,当然怎么简化怎么来;就拿高考来说,它也没有将语法的考试停留在知道熟识“名词”和“定义”的层面上,为什么要吃力不讨好呢?
其实,归根结底,我们之所以用极为繁复的方式处理语法,还是在于学生对文言文的隔膜。既然隔膜,那还是要从根本上下功夫。也就是大量地阅读。读得多了,见得多了,哪怕不知道中间涉及的语法,也具备了理解、翻译的态势。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将课文作为精读的对象,同时补充更多的文章作为略读的内容,比如《史记》《聊斋志异》等。如果觉得这些书籍学生难以接受,那就可以选择部分平易晓畅的史传文,印发给学生,经常读一读,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这个形而下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于无形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文言文语法怎么处理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