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左丘明的眼睛

教授文学常识,不能只将它停留在知识层面上,也就是说让学生记住了哪部作品是由哪个国家或者哪个时代的哪个作家写作的并不等于完成了任务,而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背后那个鲜活的人。文学常识的讲解所要达到的目的应该是:那个人虽然已消失在历史深处,但通过他的传世之作,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他温热的呼吸。这样,我们更多关注的应该是他在彼时彼地的经历,他那时的思想,他的痛苦与焦灼,幸福与快乐。唯其如此,方能达到知其人而懂其道的程度。如此来做,不但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而且能让学生感觉到那个人就近在咫尺,正闪烁着睿智的眼光亲切地看着他;感觉到虽然时代已经变迁,但人类永恒的追求还是通过眼前的文字浸注在自我的心里;感觉到这个作品是多汁而丰盈的,因为那个人也是丰富而厚重的,他并不是几个堆砌在一块的字眼或者是一具湮没于时间风沙中的干尸。

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一些事迹大多不传的作家,比如左丘明。《左传》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孔子的《春秋》“微言大义”,语言极为精练,只有到了这部依据《春秋》而按年代详细叙述历史事件的作品,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编年史。但它的作者却惜乎不能确定。教材上的说法也是“据传”是春秋时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左丘明分明是个盲人,于是,他能不能写出这么伟大的作品学生就自然地产生了疑问。如果不从考据学的角度,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来处理:左丘明是鲁国史官,当时的史官兼有保存典籍、记录时事、起草文书、传达王命、献书规谏、讲诵史事等职能,据此可以推断,左丘明并不是先天就瞎的。他在眼瞎之前,应该是广泛地接触过各种典籍、对当时的史实有深切的了解的。当他瞎了以后,他眼前那个纷扰而狭小的世界对他关闭了,但心灵的触角却在静谧中延伸得更广远更辽阔;在眼光摒弃外物的骚扰之后,思维更是向纵深处发展——也就是说,在一扇窗口关上以后,他窥见了一个更为广大更为丰富的世界。这样,由他来叙述,由他的助手来写作,完成一部伟大的传世之作是完全可能的。漫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智者从容而坚定、贤达而谙练的身影端坐于史学的源头。这样处理,我们对这部著作、这个人物会升上更为崇高的崇敬之情,这部著作也就变得更加充满了活力和生机,仿佛每一页都闪着烨烨光华。

由此想到远古时候的诸多音乐家,他们有意地刺瞎了自己的眼睛,在摒弃了“令人目盲”的五色后,在远离了纷繁的世相后,他们捕捉到了音乐最深处的奥秘。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想做一番事情,最难的还是守一方心灵的净土。这需要一个人绝大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左丘明的眼睛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