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项羽是个贵族

学习到《鸿门宴》,和学生讨论到项羽这个人的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与他的天性有很大的关系,但更与他生活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从一生下来,便浸润于一个特定的生存环境中,他的言行举止,他的行为方式,他的思想意识,都受这个环境的约束、熏陶、渐染、铸造。所以,我们要研究一个人的性格,免不了要从他的出身门第入手,而同样,了解了一个人的出身门第,也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人的性格。

项羽的身上存在着许多人性的闪光点,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正是这些闪光点,促成了他一时的成功,也正是这些缺陷,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我们探讨他的性格构成,不能只是停留在他具备有怎样的性格,而更要注重是什么养成了他这样的性格。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追究到他的家族。

项羽和刘邦不一样。刘邦出身贫寒,地位低下,思想污浊,行为放荡,这是由他的下层身份决定的,他从小受到的就是市井文化的影响和浸渍。而项羽是出身贵族的,他的祖父就是楚国有名的大将项燕,而且他们家族世代都是楚国的高官显贵。古人有言,三代才出一个贵族。而对于项羽,这样的门第很显然已经远不是三代了。经过这么多代的积累,一个世代显宦的家族自然就会形成它固有的文化意识,固有的教育方式,而这种文化意识和教育方式毫无疑问与市井文化有着天壤之别。这样的出身,直接决定了项羽从一生下来就带着贵族的血统,就带着贵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我们先不看项羽,只看他的叔父项梁,就可以窥见一斑。项梁到了吴中的时候,当地发生什么大事,都由他主持,故而很快就建立了崇高的威信。这种能承担大事的本领绝对不是项梁天生就有的,而也是他所出身的那个家庭传承于他的。项羽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的来源也与项梁相似,性格同样如此。这样的性格特点,倘若在一个治世,那是有着先天的优势的;而项羽偏偏出身于乱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乱世已经远离了贵族时代,平民文化开始慢慢地侵占社会意识的主导地位,那么,他的悲剧就是难免的了。纵观这一个时代,项羽的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性格悲剧,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悲剧。

那么,贵族出身的人有什么特点呢?贵族,最为看重的首先是自己的血统。在他们的意识里,他觉得自己天生高贵,是上天的宠儿。这样的意识就决定了他们的保守和狭隘。他们看不起平民,看不起出身微贱的人,觉得他们行为粗鲁,意识浅薄,思想落后,眼界狭窄,欲望低俗。固而,他们牢固地坚守着自己的血统,不让它走向堕落。因此,贵族家庭只会与贵族家庭联姻,而绝不容许平民的血统混合到自己的家族里来玷污门第,从而改变自己“天生贵种”的传承。就是社交上,贵族与寒门也是互相不通。这直接决定了他们与下层社会的疏离。这种风俗,不要说是项羽生活的时代,就是到了唐代,仍然如此。《唐书·高士廉传》及《李义府传》说: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人修《氏族志》,他们将氏族分为九等,第一却是崔氏,而唐太宗所出身的李氏只是列居第三。《杜羔传》记载说:唐文宗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士族,并且说:“民间的婚姻,尚且不考虑你是不是当官,况且是大家族呢?我家做了二百年的天子,难道还比不上崔氏和卢氏吗?”唐文宗的这话满含着委屈,作为皇族,而且已经经历了这么多代,想把女儿嫁给名门望族还不太容易,人家还把娶公主作为一种对皇帝的恩典,这怎么能不让唐文宗满肠牢骚呢?

项羽毫无疑问就受到了这种贵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出身决定了的血统意识成为他失败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史记·高祖本纪》中曾记载过一段刘邦与大臣们的谈话,这段谈话既是高祖对自己最终能取得成功的总结,也是对项羽最终失败的总结。这段谈话发生在汉室统一天下以后。说是有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刘邦能当上皇帝,毕竟有超出常人的地方,这段话就是明证。他直接看中了项羽性格中的最大弱点,就是不能用人。高起和王陵的看法也在理,说项羽不把好处分给别人。其实,这两个问题还是一个问题,说到底,就是项羽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

项羽为什么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为什么不能用人?为什么有了好处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还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因为他出身高贵,使他天生就看不起比他微贱的人。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韩信、陈平,还是彭越、英布,都是出身低贱的人,这怎么能让显贵门第出身的项羽将他们放在眼里呢?

所以,项羽从表面上看,也善于礼贤下士,但他的礼贤下士是有条件的。他需要的都是行为廉洁自律、品德高尚的人,但往往这样的人本领会很有限。试想一下,生逢乱世的那些有为之士,哪一个不是道德有污点的?正因为自甘堕落,正因为出自微贱,才会深深地了解人性,也才会很好地利用人性,也才会被各种利益所诱惑,这样的人,也才会成为真正的“人才”,才会无往而不利。对于项羽,韩信能忍受那样的胯下之辱,尊严都不要,品性自然是有污点的;而陈平甚至贪污成性,更是不堪入目,对于出身贵族天生就有“洁癖”的项羽,哪会重用这样的人?

这样,项羽的行为方式,既然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有一个人来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这就是所谓的“匹夫之勇”,而不是帝王之智了。不能任用人才是贵族特有的独专性决定的,与此相并的是他对部下的关怀。见到部下患有疾病,常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这仍是贵族体恤下属的作风,因为只有这些人是为他这个贵族夺取利益而不会分享的,这只能被称为“妇人之仁”了。

既然对血统归依体认,那么,与之相伴的贵族的第二个特点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那就是对整个家族的认同。这同样是贵族的致命伤。在贵族,他总会认为自己的血统就是最高贵的,而自己的整个家族也是最优越的,随之而来的就是自己的故乡是最好的,故乡的子弟是最优秀的。

项羽带着江东的八千子弟深入中原,剿灭秦族,这八千人来自他的故乡,就是他的兄弟伙伴,所以,他对这八千人是格外珍惜爱护的。而别人的人,无形中就成了贱种,可以任意供他杀戮。这来自于贵族对故土的认同。这种观念,许多贵族可以超越,但项羽却没有超越,这就直接决定了项羽不具备担任帝王的素质。帝王应该是放眼天下、包容八荒、拥抱六合的。但项羽却只是觉得故乡好,天下再大,也比不上故乡的山水人物。所以,当灭亡秦朝以后,别人劝告他留在关中,这样可以拥有地利,其他人就是想图谋不轨也难以得成。但他拒绝了,并且说了一句有名的话:“富贵而不还故乡,如衣锦夜行。”这种思想,你可以说是来自农业社会的保守性的,但也完全可以说是来自他这个人的贵族意识的。他完全忠实于他的门第,他的出身,纵使把天下给他,他也脱不了从一生下来就打在身上的烙印。所以,他最终还是回去了。当有人说他“沐猴而冠”的时候,他还杀死了这个人。这样以家族为第一的观念又怎么能让他登上至尊的位置呢?

对于贵族,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呢?答案应该是尊严。贵族天生高人一等,他的身份是高贵的,他的修养是深厚的,他的享受是丰富的。超出平常人的观念浸染于整个家族中,因此,看待他人,自然地就带上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我就是比你们高明,我就是比你们优越,我就是比你们显贵,我就是比你们雅致。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是很难忍辱负重的,很难容忍其他人对他的背叛的,很难接受他不放在眼里的人将他视若无物的。

所以,我们来看《鸿门宴》,项羽将他这种自尊发挥到了敏感的神经质的程度。他认为自己既拥有武勇,又拥有势力,而且在对秦军主力作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然的天下第一。天下人对他都应该俯首称臣,谁敢对他稍微不尊重就是对他人格与尊严的践踏。现在,刘邦先入关,根据怀王的约定应该可以称王,这本来就让他心里不舒服。他一向看不起刘邦,觉得他势力弱小,人格卑下,出身寒微,作风不好,现在竟然投机取巧先入关,赢得了莫大的荣誉和实惠。居然“还军霸上”,摆出一副对抗他的姿态,这怎么能让他不恼火呢?所以,一听到曹无伤的密报,马上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面临尊严的问题,那是丝毫不会含糊的。那么,结果怎么样呢?先是项伯与刘邦勾结,由项伯来说了一番话。项伯后面所说的这番话不是重点,他说刘邦如果不先破关中,你是不会这么轻易地进入的,现在人有了大功而在攻击他,这是不义的行为。这番话是放在将刘邦的原话告诉了项羽之后的。那么,刘邦的原话是什么呢?刘邦说,他到了关中,什么也不敢碰,登记吏民,封闭府库,都是为了等待项羽的到来。之所以“遣将守关”,是为了其他诸侯的出入和一些意外的情况。尤其后面这段话,极尽巴结谄媚之能事:“日夜将军至,岂敢反乎?”并且让项伯告诉项羽他是不会忘记项羽的恩德的。这让项羽的自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原来刘邦自始至终还是尊重我的,他不是不将我放在眼里,其中原来是有隐情的。你看他说的这番话,哪一句是轻视我的表现呢?等到第二天刘邦来拜见他,他当然地坐在上位,哪还有半分生气的模样?这时的刘邦在他眼里,不过就是立了些许功劳的一个平常人罢了,哪能跟他相比,这种贵族的虚荣无限地膨胀,这种自尊发酵一般泛滥,他哪还会有半点杀刘邦的意思?

这种对贵族尊严的维护一直待续到他的死亡。垓下之围后,他到了东城,只剩下二十八个随兵。项羽深知这次是在劫难逃了。于是,说了一段话,这段话在今天看来很有意思。他说:“我领兵打战已经八年了,经历过大小七十多次战役,抵挡我的人和被我攻打的人都要么破,要么服。不曾打过败战,于是拥有了天下。现在最终困守在了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战打得不好。现在固定是要死了,希望为你们各位痛快地再打一战。一定会打胜。为你们突破包围,斩杀敌将,砍倒旗帜,让你们知道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战打得不好。”于是,一阵战斗,果然是所向披靡,无人可挡。然后问众人:“怎么样?”大家全都服气地说:“果然像你说的。”

撇开匹夫之勇的因素不说,这段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项羽对个人尊严的维护。他带领三千子弟过江,现在只剩下二十八骑,虽然打得一败涂地,但是尊严还是必须要的。即使是在这微乎其微的二十八人面前,他也要证明自己:第一,我非常能打战,我在这世间所向无敌;第二,不是我不行,是上天要亡我,人间的事情那好说,上天你拿他有什么办法?

他最后的结局仍然说明这一点。他向东行进到乌江的时候,乌江亭长停船以待,对他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他怎么说?他这时是笑着说的:“上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要渡江呢?”这还是证明不是他自己的过错。然后他说:“我带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现在没有一个人回去,纵然江东的父老兄弟同情我,我又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我自己难道不感到羞愧么?”对于这段话,杜牧的评价是“包羞忍耻是男儿”,那是压根儿没有考虑到项羽的身份的。他是一个贵族,他有超出常人的敏感的自尊,你这时让他活着比他死了还难受。那时贵族的精神还存在的,只是到了唐朝,名门望族消失殆尽,门风也丧失无存,所以杜牧才会从一个平民英雄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虽然是针对宋朝统治说的,但却强调尊严的重要,反而是这么一个弱女子,倒有超出男人的见识和骨气。

项羽最后的自杀今天让人看来,既感到同情,又感到悲哀,但在此之余,却又偏偏升上一些浓重的尊敬。在逃无可逃的时候,他看见了汉兵司马吕马童。这个人原来也是他的手下,于是,他说:“你不是我的故人吗?”吕马童不敢直视项羽,就指着身边的王翳说:“这是项王。”这时即使是傻子都知道这个人是项羽,大家都是奔着他的头来的,吕马童这样做,说明他毕竟有点人性,这时大概有些不好意思。我们的项羽是怎么说的?他这时孤身一人,就连马也给了乌江亭长,身上已受了十几处伤,只有等死的份,还有什么资本给人家谈条件?但他却说:“我听说汉(他不叫说汉王,还是看不起刘邦)悬赏千金购我的头,封食邑一万户。我来成全你。”这最后一句原话是“吾为若德”。这是什么意思?这完全就是一种施舍者的口气:你不是想要我的头吗?要了我的头不是就可以被分封为万户侯吗?那好,我今天就来赏赐你一下。就是这时,项羽也竭力保持着他固有的尊严,居高临下地看着这些蝼蚁一般绕着他转的人。他想告诉吕马童的意思是,我根本就不把你们放在眼里,我也不把那些功名利禄放在眼里,你想要,拿去。仿佛不是这些人要他的命,而是他为了这些人的利益自愿舍予的。

贵族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比较守旧。贵族的利益说到底来自于他所依傍的阶级,来自于他所依附的传统,一旦阶级发生变化,一旦传统遭遇消亡。他们的既得利益就会严重受到损害。因此,没有人比贵族对原来的那个社会现实更为忠实了,也没有比贵族对原来那个社会结构更为看重的了。所以,凡是贵族,都比较恋旧。

这样,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项羽会一反秦朝的郡县制而倒退到分封制去,这同样也是导致他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还是依恋原来那种社会制度的,还是念念不忘地想回到过去。这是由他的贵族出身决定的。所以,在灭亡秦朝后,他一心还是想着恢复原状,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他所分封的,要么是六国之后,要么是亡秦有功的人。当时的封爵,分为二等,大者王,小者侯,还是沿袭战国时代的旧例的。诸侯中大者皆可以称王,项羽则以霸王居其长,而义帝又是冒着一个空名在他的上面,这也是取法于东周的,实权还在项羽这个霸王手里。一般的人都对这一点大加责罚,这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从项羽的出身考虑,却是再也合理不过的。这就是当初他起兵时的理想。

读《项羽本纪》,时常感到可惜的一点倒不是项羽的死亡,而是随着他的死亡一种贵族的精神也随之而渐渐地消亡了。贵族精神中有许多不好的东西,例如重视血统、看重门第、目光短浅、心胸不广、难以容物等等,这些都是不足惜的,最可惜的,就是贵族对诚信的重视也随着平民文化的崛起而丧失了。

贵族文化远较平民文化信守诺言,重视诚信。这是由他们家族的特点决定的。对于他们,物质上的需求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而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诚信却又是最重要的,除非这样,不能取信于民,不能得到他们的拥护。所以,孔子讨论到这个问题时,说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军队,可以没有粮食,但就是不能没有诚信。因为“民无信不立”。同时,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血统是高贵的,既然如此,哪还会说话不算数呢?

很显然这一点项羽是具备的。他不杀刘邦,是出于对信诺的尊重,刘邦半道上跑了,他不追杀,仍是如此。《项羽本纪》中最为人看重的就是以鸿沟为界这一件事。在项羽,他认为既然划定界限了,那么,大家一定会遵守,不存在刘邦有其他相法的可能。这很显然是可笑的。平民文化中最糟糕的一点就是为了个人利益可以违背承诺、不择手段,项羽是不会想到这一点的。他先天性地、想当然地认为大家都会像他那样,他的想法是好的,但却不会想到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权术面前,诚信是不值半分钱的。与诚信相伴的就是崇尚光明正大,这同样也是由贵族的出身决定的,他们的血统不允许他们去做偷鸡摸狗、鸡鸣狗盗的勾当,他们出身的高贵也注定他们看不起那些偷奸耍滑、溜须拍马之徒,这样,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项羽在鸿门宴上与刘邦见面的时候,为什么会一出口便供出曹无伤;当项庄在范增的授意下舞剑准备刺杀刘邦于座的时候,项伯出来帮助刘邦,他为什么不加干涉;甚至于范增出的一些主意,他都不去采纳。

项羽自始至终保持着他出身贵族的特点,但社会形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刘邦为首的平民文化在当时逐渐上了上峰,这是他所看不到的;社会已经远离了贵族文化,许多贵族的作风已不适合于那一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也是他看不到的。他天生就具有领袖的气质,但却缺乏君王的风范。他崇尚贵族的武勇,一味好勇斗狠,残暴横虐;他崇尚贵族的不好利,得之放手,不加维护。所有这些,都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太史公真是目光独具,他说项羽“奋其私智”,这是才恰当不过的评价。项羽做一切事情,都是从他个人考虑的,而这个个人正是建立在他贵族的出身上的。

他的最让人同情的就是最后那场霸王别姬。那是中国历史的绝唱,在众多以妇女为政治工具的事件中,在普遍不尊重妇女的社会背景下,在一贯的红颜祸水的观念里,他演出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悲歌,此后,在所有英雄的心目中,妇女都没有再争取到这样的位置。天生的贵族气质加上对爱情的忠贞,怨不得许多女孩子喜欢他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项羽是个贵族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